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宋宇晟 郎佳慧) “这个‘新青年’的包还有吗?”“对不起,已经断货了。”
今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新青年》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和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有很大关系。
今年播出的《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
《觉醒年代》海报。
此后,#觉醒年代yyds#(网络用语,意为“觉醒年代永远的神”)不止一次成为热搜。
越来越多年轻人自发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打卡,馆内文创产品也供不应求。
微博截图
刘欣是该馆文创产品的主要设计者。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她有时会想,今天的年轻人和百年前的那批“新青年”内心是相通的。
身为“85后”,刘欣对鲁迅乃至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也经历过变化。
和多数年轻人一样,起初,她是通过课文认识鲁迅的。“以前觉得他的文章很难懂、很难背。”
刚工作时,她被安排学习展览内容、背讲解词。这让刘欣对鲁迅的一生有了全面认识。
她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鲁迅手稿时的情形。“那是鲁迅先生亲笔写的啊!当时我在想,他写那些文字时是什么心情,又要表达什么。”
《觉醒年代》剧照。
“馆里的老研究员常说,想要读懂鲁迅,必须去读《鲁迅全集》,要自己体会其中含义。”因此,只要有时间,刘欣愿意去读鲁迅的文章。
刘欣渐渐发现,鲁迅几乎是全才:他以文学家著称,做过地质研究、懂医学、通艺术、为了中国革命而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她觉得,鲁迅的很多话依然给当代人带来反思:“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从此,她了解了鲁迅和那个“觉醒年代”,更能理解百年前的“新青年”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爱。也是在那时,刘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今天年轻人为什么会对鲁迅、《觉醒年代》乃至那段历史这么感兴趣?刘欣觉得,这是相隔百年的“新青年”在精神上的共鸣。
《觉醒年代》剧照。
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把鲁迅剧照做成表情包,成为热搜;也有人因陈延年、陈乔年牺牲而泪目;更多人则在感叹百年间一个国家的巨大变迁。
《觉醒年代》剧照。
但,这相隔百年的共鸣是什么?
刘欣给出的答案是:“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中国的‘新青年’始终没有变,因为我们血脉中流淌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始终没有变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