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儿童友好环境,为孩子保驾护航”论坛在沪举办

  • 我要分享:

2021年5月27日,由上海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营造儿童友好环境,为孩子保驾护航”论坛在上海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顺利举办。

近年来,诸如《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等关注教育议题的影视作品引起了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于“内卷”、“鸡娃”、“剧场效应”的强烈共鸣。有报道指出,越来越多的孩子呈现出“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的背后,是孩子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内卷”与竞争,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以及疫情之下人与人沟通的疏远与隔阂。

本次论坛聚焦“儿童友好与心理健康”议题,特别邀请上海静安妇联领导、静安区教育学院专家、高校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公益界人士作为参会嘉宾,探讨在“无处不内卷”的当下,如何创造一个更加儿童友好的未来。通过“线下参会”结合“线上参与”的形式,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观众,包括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教育公益从业者等各界人士。

(论坛合影)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以《参与体验中的儿童未来》、《中国学校的儿童友好做的怎么样——基于中国20个省市区的调查》、《新冠疫情期间初中生的家长参与与抑郁倾向》、《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适应功能及影响因素》、《小学班级管理中儿童参与微权力运行的实践研究》为题,从宏观到微观,为参会观众提供跨界的信息分享与多元交流。

(赵芳教授)

来自复旦大学社会与公共政策学院的赵芳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儿童参与”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当儿童被当做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时,参与被认为是一种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在参与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联结,发展出丰富而多元的生命体验,是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致力于帮助儿童找到更好自己的重要机制。儿童友好城市一定是一个儿童可以参与的城市。

(朱季康教授)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朱季康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我国大陆东西中部中小学校尊重与保护儿童权利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东中西部中小学校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南方沿海各省在多项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西部学校也有领先的指标,而东部也有各方面落后的省份。此项调查还揭示了在儿童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学校评估、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校长与教师专业发展和加强“家-校-社”合作等方面的多项政策建议。

(李淼教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的李淼教授在其研究中运用控制学校间差异后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家长参与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和青少年对家长行为参与程度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认为家长对其学业参与的程度越高、家长认为自己与教师沟通的水平越高,则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高。上述研究发现对帮助教育相关方深入地理解家长和子女对家长参与的差异化认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朱晶晶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的朱晶晶副教授长期关注幼儿社会退缩问题,她在主旨演讲《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适应功能及影响因素》中强调,社会退缩行为与儿童的消极情绪、学校适应问题和同伴关系问题有关。总体而言,积极的温暖的关系可以缓冲社会退缩儿童的消极适应,而消极的关系会加剧社会退缩儿童的适应困难。

(郭建珍老师)

本次论坛还邀请来自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教科室主任郭建珍老师,贡献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在题为《小学班级管理中儿童参与微权力运行的实践研究》演讲中,郭建珍老师提到,小学班级微权力运行中“不友好”现象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儿童都认为自己曾被“不友好”对待过。班级中的“不友好”主要是来自“同学”“教师”和“班级规则”三个方面的。而造成“不友好”的原因很多也较为复杂,总结起来是由三种“困境”带来的“不友好”。这三种困境分别是:因儿童个性差异而遭遇的交际困境,因学业压力过重而带来的教育困境,因班级人数超多而导致的管理困境。因此,尽快建立健全保障儿童完整地参与班级微权力运行的规范机制,才有突破现实困境,建设友好班级的可能,进而真正保障每个儿童的班级参与微权力。

(圆桌讨论)

在主旨演讲结束后,来自静安区教育学院的副院长汪振兵对专家们的演讲进行了回应并指出,论坛中关于“儿童参与”的内容引人深思,儿童的社会参与、家庭参与、校园活动参与都对儿童友好环境的营造起到重要作用。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与了圆桌对话环节,以“共创‘爱生’环境——机遇与挑战”为题,探讨如何营造具有中国特色店儿童友好环境,在圆桌对话和后续的观众问答环节中,与会嘉宾和观众针对儿童友好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亦展开了对营造儿童友好未来的畅想。

(来源: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