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主将们的居住地图

  • 我要分享: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那段历史的地理踪迹

  《新青年》主将们的居住地图

  ◎杨浪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讲道:“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1920年10月,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做资料员,近距离地接触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帅陈独秀。  

  许多人都是通过电视剧《觉醒年代》知道这段历史的。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说“现在还不是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因为他1927年离开了中共领导岗位。毛泽东也曾指出,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然而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就不能不“讲一讲他的功劳”。

  箭杆胡同九号:谈笑有鸿儒,雄文天下惊

  从长安街经天安门东侧入门洞进南池子大街,经故宫东华门路口,此处是北池子大街,东入北池子头条,拐向北多行几步,箭杆胡同出现在眼前。转头即看见“陈独秀故居”牌以及朱红大门。此即原箭杆胡同九号(今20号)。附近胡同的指示牌一般均标示“《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1917年1月至1920年2月,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就在这所院落里工作生活了三年。当年从上海迁来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在此,自然是因为主编住在这里。

  箭杆胡同的得名与弓箭无关,这个“箭杆”是指搭凉棚用的材料,胡同得名也晚在光绪年间。北京与制作兵器有关的“弓箭大院”在东四清真寺北,“弓箭会馆”(后名弓箭胡同)在德胜门附近。民国箭杆胡同九号的主人是一孙姓宫里的下人,门号有东西两院,陈独秀租住的是东院。今天这里大门北向,有两步台阶,只占半间房的小型如意门,门簪上刻有“吉祥”二字,青石石狮门墩;院内有北房三间,东侧有耳房一间半,南房四间,均为合瓦过垄脊。该院原有东房二间,但在盖民政部大楼时被拆,现只剩门窗立面作为院墙。腾退以前院里还住有孙家一位1919年出生的老人,他当年向家里人描述过,院子哪里是陈独秀住的、哪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房角还有个黄包车,陈独秀是租了黄包车每天去红楼上班的。当年陈独秀和妻子高君曼及两个幼子就住在这里的北房。

  这个院落2001年才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前这里一直混杂居住着多户居民,还有各种私搭乱建。2013年年初,东城区将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纳入该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2015年9月完成腾退修缮。不过在这之前,附近的国家机关建设正与九号院比邻。

  《新青年》1915年创办于上海,最初名称为《青年杂志》,因为基督教青年会起诉重名,第二卷起陈独秀还老大不愿意地改名《新青年》。原为陈独秀担任主撰的一人刊物,后来迁到北京改为“同人刊物”,《新青年》最初确定的六位编辑是: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陶孟和,第二卷开始李大钊也深度参与,他们都是大学教授,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提倡新文化,批判旧文化,《新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正式形成深刻影响了中国。

  当年《新青年》杂志社的聚会多是在箭杆胡同的编辑部,而不是在红楼(那里毕竟还是北大的地盘)。所以当年这个小院里当得是谈笑有鸿儒,雄文天下惊,是以《新青年》和陈独秀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部。

  这里本来就是个文化中心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1月13日,教育部复函北大:“贵校函开前安徽高等学校校长陈独秀品学兼优堪胜文科学长之任……当经本部核准在案,徐令行外,相应函复。”同时发出的还有教育部第三号令:“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这中间只有十天,这十天里包括汤尔和、沈尹默举荐陈独秀。沈在前门偶然遇见来京集资的陈独秀,蔡校长登中西旅社“三顾茅庐”,陈先辞后诺“干三月试试”——蔡元培的办事效率实在了得!就这样,陈独秀走上了北大文科学长兼不挂名“总司令”的岗位。

  今人时有将陈的“文科学长”比喻为“文学院院长”的,大错!蔡校长时期北大没有副校长,当年教育部发文北大排序,第一蔡元培,第二文科学长陈独秀,第三理科学长夏元瑮;蔡校长月薪600元,夏在1913年即应前校长严复之邀任北大理科学长,月薪350元,陈学长月薪300元。其时,胡适月薪280元,与辜鸿铭、刘师培同;李大钊120元。鲁迅那时候任教育部佥事,那里经常欠薪,哩哩啦啦平均每月收入也有200多元左右。根据孙明远著《文化人的经济生活》,鲁迅买下新街口八道湾一套两进的大四合院花了四千元,后来买阜成门的“老虎尾巴”一千元,刚进北京租砖塔胡同61号三间正房月租金8元。可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教授薪酬之丰厚,足以任由其在紫禁城周围、皇城根儿里挑选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