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宫 别错过这个教科书级别的展览

  • 我要分享:

  人间瓷话
  去故宫 别错过这个教科书级别的展览

  ◎丁雨

  中国(China)与瓷同名,陶瓷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想要了解陶瓷,仅靠读书听网课是不够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观览实物带来的体验,是其他方式难以取代的。然而陶瓷教科书易得,教科书级别的陶瓷却往往分散于各地、幽居于库房,难以为人所观。 2021年5月,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重新开放,这无疑是陶瓷爱好者的盛事。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承自清宫,流传有序,品类既丰且精,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国陶瓷收藏之一。而此次陶瓷馆从文华殿迁至武英殿之后,展品从原来的400件扩展至1000件,数倍于常规展览所用的展品数量,规模堪称盛大,足以串起中国陶瓷史的起承转合。众多精品汇聚一堂,当从何看起?北青艺评将分三次将武英殿的精品陶瓷及其背后的历史逐一介绍给大家。  

  陶与瓷南与北

  “陶”“瓷”虽然并称,但从物理性能来看,却不尽相同。制作陶、瓷的方法近似,但瓷器的各方面技术标准却远高于陶器。因此在主流观点中,陶器生产往往被视为瓷器生产的先声和源流。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产品之一,广泛见于世界各地。受环境、资源、技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陶器极具地方风格,而这一特点,使得其成为了考古学家们鉴别史前人群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利器。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陶器种类极其丰富,最著名的当然莫过于仰韶彩陶和龙山黑陶。盛名之下,当有其实。彩陶表面鲜艳绚烂的彩绘鱼、鸟、蛙等图案,不仅能彰显时人的图腾信仰,更显现出古代艺术创作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黑陶虽色不惊人,但其纯净纤薄的胎体,暗示着当时制陶的快轮工艺和陶窑烧制技术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黑陶的精致装饰与特殊造型,似又启迪着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的诞生。

  与陶器的广泛分布不同,中国是最早出现瓷器的国家,也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独有瓷器的国家。“瓷之源”通常要从原始瓷器说起。从表面来看,陶与瓷的区别似乎是表面是否存在一层玻璃质感的釉,但本质上,原料和烧成温度是更重要的标准。与陶器700℃-800℃的烧成温度相比,有相当一部分原始瓷的烧成温度已经提高到了1200℃左右。温度的提高,看似仅仰赖于窑炉技术的进步,其实还要求工匠寻找到能够经受如此高温的原料。原始瓷的物理性能已经接近了瓷器,但是与后来真正的瓷器相比,原始瓷在原料精炼和装烧、烧成等技术方面尚有距离。

  早在1929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等人便在安阳殷墟发现了带釉的原始瓷器,此后在北方地区一些比较重要的商周遗址,如郑州商城、丰镐遗址、洛阳东周王城等,都出土了原始瓷器,这表明,原始瓷在商代应当已经出现。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原始瓷貌似粗糙,但是它的形态和出土情况,却给人们留下了悬疑——北方地区至今未发现出产原始瓷窑址,原始瓷的生产窑址仅在南方出现,那么这些都城遗址出土原始瓷究竟是哪里来的?这些神似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又究竟是何性质?假如原始瓷是作为一种珍贵的资源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器物,北方定制,南方生产,再运回北方在礼仪场合消费,那么原始瓷身上所附载的信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探索早期中国政治管理方式和南北交流网络。

  北方的发现令人困惑亦引人入胜,南方的发现却给人们些许安慰与线索。在江苏鸿山越墓中,出土了大量原始瓷仿铜乐器錞于,刚好能够在浙江德清亭子桥窑址找到出处。这至少证明,在越国传统中,原始瓷为高等级人群所看重,其或具有等同于青铜礼器的地位和价值,而这或许与古越地原始瓷的生产传统关系密切。

  几步距离可能就是千万次试错

  秦汉无疑是古代中国的辉煌时期,但是在秦汉的大部分时间里,瓷器生产相对消沉。原始瓷仍在不温不火地持续生产着,真正为人们所爱的时代工艺精华是铜器与漆器。但至东汉中晚期,经过近两千年的技术积累,成熟瓷器在浙江北部地区产生,这让瓷器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央。

  与原始瓷相比,成熟瓷器在原料选炼、胎釉结合、温度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今我们对瓷器釉面的莹润光洁、胎质的细腻均匀习以为常,但釉层从不匀到均匀、胎质从粗糙到细腻、胎釉结合从生硬易剥到自然而然,实需要环环相扣的工序改进。展厅内不过几步之遥,可能在今人眼中,几米之间的瓷器样貌在诸多细部只是稍有提升,但两千年时间里千万次尝试和试验的过程,于今实难想象。

  当瓷器的品质获得足够的提升,进入高等级人群的视线,其外在呈现便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因素,由此成为一时间工艺美术精华风貌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