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保护传承让“千年文脉”焕发新活力

  • 我要分享:

  中新社石家庄6月22日电 题:行走大运河:保护传承让“千年文脉”焕发新活力

  中新社记者 陈林

  “大运河上弯连弯,嘿嘿呦,九曲回转往前赶,嘿嘿呦……”十多年前,时任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文化馆馆长的王建国在捷地回族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抢救性记录下数位曾在运河边拉纤老人喊船工号子的声音。

  这是运河纤夫为步调一致、提高效率而创作的民间小调。再次忆及,已退休数年的王建国,依然动情地说,当时年龄小的纤夫70多岁,年龄大的已有80多岁。听着浑厚的声音,看他们再现拉纤情景“腰几乎要贴到地上时”,是一种“比较沧桑的感觉”。  

  迤逦北上的运河,在捷地“回眸浅笑”。起源于此的减河,上连京杭大运河,下通渤海湾,是河海相济通江达海之河,也是大运河沧州段最重要的泄洪工程。

  这是河北首次发现并记录的运河船工号子。过去舟来船往,成就了“水旱码头”的热闹繁华。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拉纤老人正渐渐离去,一声声曾响彻运河的号子,也成珍贵资料。今日的捷地,运河里碧波流动,岸上碑廊相映,文化保护与生态提升、旅游发展融合发展,正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京杭大运河……数千年间,位于世界各处的500多条运河,在为物流贸易带来便利同时,也滋养着约3000座运河城市的人们。

  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等中国大运河,一直受到国际关注。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贯穿中国南北的水利交通大动脉,与绵延东西的万里长城一起,用包容性的柔和巍巍式的钢,组成了中国版图上蕴含文明基因的“人”字。联通古今,通向未来。

  近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地都在加大对大运河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让千年历史文脉更有活力。河北也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系列规划和配套实施方案。大运河河北段涉及京杭大运河及隋唐大运河,总长约530余公里,其中沧州段长253公里,在中国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

  如一条玉带横穿沧州市区的运河,被沧州人誉为“母亲河”。从千帆百舸的运河到渤海湾一艘艘联通中外的巨轮,这里因水而立,因水而兴。沧州把运河作为城市建设的“根”与“魂”,正努力将大运河建设成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和特色产业带。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运河)两岸度春秋……”这首在吴桥艺人中口口相传的锣歌,反映运河与吴桥杂技的深厚渊源。

  运河在吴桥县境内直线距离25公里,河道长度却达到34.8公里,“九曲十八弯”的秀美河段也哺育着两岸的杂技艺人。过去,许多吴桥艺人通过运河南山北下,传播杂技文化。

  鼻奏双唢呐、口鼻唢呐双重奏、顶物吹唢呐……吴桥杂技大世界内,艺名“吹破天”的何树森,因其精湛的唢呐表演,一次次赢得游客喝彩。此前,出生杂技世家的他,曾在全国“走街串巷式演出”。他称那是“闯江湖”,需要懂规矩,遇到当地艺人要“盘道”。

  如今的吴桥,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全县有各类杂技文化企业131家,与杂技相关联从业人员3万多人,遍布世界各地。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有30多年历史,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并称世界杂技三大赛场。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义说,自2002年招收第一批留学生以来,学校已为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24个国家培训杂技学员近500人。毕业后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在中国学的杂技带到哪里,成为中外杂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傍晚,绿意盎然的运河畔,几对新人在拍摄婚纱照。从事环保工作的王磊说,几十年前父母是在县里照相馆拍婚纱照,当日他和女友驱车近一小时来到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附近拍照,除景色美丽之外,也想以运河为背景,留下个值得回忆的记录。(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