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传承与创新也要讲好中国故事
丰收
近日,在江苏苏州姑苏区平江街道新湘苑社区,随着凌恩斌的一双巧手上下翻转,秤砣粽、元宝粽、蝴蝶粽、海星粽、菱角粽、斧头粽、五角粽、霸王粽…… 这些造型十足的粽子令人赞叹不已。“我会包48种造型的粽子,有些是几十年前和外公外婆学的,也有自己设计的。”说起这些,67岁的凌恩斌满脸自豪。
过端午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我国各地,由于饮食习惯、饮食文化不同,粽子的味道、形状也各不相同。以粽子形状为例,北京的粽子多为斜四角形或者三角形;广东的粽子有金字塔形、条形与三角锥形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吃到或者能看到的粽子形状大概七八种左右。而凌恩斌竟然包出了48种不同造型的粽子。
这48种造型各异的粽子,让人开了眼界。准确地说,这些粽子不仅仅是种食品,而且看上去像是工艺品。虽然使用的都是粽叶、糯米等包粽子的基本原材料,但却包出了活灵活现的多种造型。吃这样的粽子,对食客而言,除了感到惊喜,还会被勾起食欲;除了食用粽子,还想知道每种造型背后的文化。遗憾的是,多数人只能看图像,却没有机会品尝。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包出48种造型粽子的人,并不是卖粽子的世家,而是一位老木匠。老木匠之所以能包出这么多造型的粽子,一方面是几十年前向自己外公外婆学的,即继承了老一辈的手艺;另一方面,自己又创新设计了新的造型。笔者以为,这是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一个样本,继承传统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又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国人在端午节期间无论是包粽子还是吃粽子,或是了解粽子相关知识,这都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但如果我们只是传承而不创新,历史遗留下来的几种粽子造型不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凌恩斌通过传承与创新,让这48种造型不同的粽子,不仅有一种传统的厚重感,也有一种时代的新鲜感。
这一样本,既对生产粽子的食品企业有一定启示意义,即造型创新也是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其他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比如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结合积极创新,都能让今天见多识广的人们眼前一亮。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复制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创新,那么我国传统文化不仅难以发扬光大,很可能在时代洪流中会被淹没。
近年来,无论是故宫不断推出各种文创产品走红网络,还是一些景区、博物馆推出文创雪糕等产品,都获得了舆论肯定,这也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在粽子方面,相关企业也在创新,但创新集中于口味,比如近年来出现香辣植物肉粽、香辣螺蛳粉味粽等新口味、重口味的粽子,也值得肯定。
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口味上的追求,粽子传承创新都要有文化来支撑,而不只是简单的变化。进而言之,粽子不仅要由内到外进行创新,还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人观其形、品其味、听其故事,都是一种回味无穷的享受。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