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合作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解密玛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科潘遗址——
“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
烈日下,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200多公里处的科潘遗址,中国考古队正在丛林中工作。随着考古挖掘进程的深入,珍贵文物不断出土,玛雅古城科潘的兴衰之谜被一点点揭开。
为什么要万里迢迢跑到这里来?考古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李新伟从泥土里挖出一件羽蛇神头像,对记者说:“中华文明和玛雅文明都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处。通过欣赏其他文明之美,能更深刻感知我们中华文明的独特灿烂。”
2015年7月,李新伟率领中国考古队正式启动科潘遗址考古和玛雅文明研究工作。此前,洪都拉斯玛雅文明考古一直由欧美国家专家主导。作为玛雅文明考古的“初学者”,李新伟带领团队研读了大量玛雅考古成果资料,积极与洪都拉斯考古学家等开展交流学习。
中方在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对编号为8N—11的贵族院落进行发掘、重建和综合研究。通过对整个院落的完整发掘,考古队员们清晰了解了这个贵族家庭的发展演变,并形成了系统资料。“中方带来的三维成像和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取代了我们传统的平面图制作方法,确保考古信息准确无误,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洪都拉斯科潘项目资料管理员塞西娅说。
“中国专家拥有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专业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研究和技术手段,为我们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洪都拉斯考古学家豪尔赫·拉莫斯说:“通过对玛雅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研究,我们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
在李新伟看来,玛雅文明与中华早期文明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可以为研究中华文明拓宽思路和眼界。“对玛雅雕刻、彩绘、陶器和玉器的图像解读,以及对玛雅宗教观念、玛雅社会运转等的研究,也为中国考古研究带来启发。”
明年,中国考古队计划开启第二期科潘遗址考古项目。“中方团队发掘的大量文物是对玛雅文明研究的重要贡献,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和考古价值,受到美洲考古界的重视和好评。”拉莫斯表示,相信中国专家将为科潘遗址未来的考古研究带来更多助力。
吉门基石遗址——
“中国考古队已成为国际考古界的重要力量”
大约20万年前,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玛卡里亚瀑布下,一小群现代人的祖先正在砾石堆里寻找合适的石料。他们会在树下的阴凉里打制石器,饿了就打猎,渴了就喝瀑布的清水……这番情景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占扬的脑海中反复呈现。作为中国—肯尼亚现代人类起源联合考古队领队,李占扬从2017年开始,已三次和中方团队赴肯尼亚进行考古发掘。
在肯尼亚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上,都发现了大量制作精良的手斧。作为“现代人起源”这一全球考古界热点课题的主要研究区域,各国考古队都会在每年的发掘季节来到肯尼亚。“中国考古队也不能缺席。”李占扬说,这些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主要形成于距今30万至5万年之间,对于解释现代人如何走出非洲,以及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0月3日,中国赴肯尼亚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抵达肯尼亚的第三天,考古队员们即在玛卡里亚瀑布附近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在随后的多批次考古工作中,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考古发掘300多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00余件,并在吉门基石遗址附近发现27处旧石器地点,时间跨度覆盖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队员们推断,旧石器晚期文化的主人可能正是最早的现代人。这一推论支持现代人是在7万至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观点。同时,通过对吉门基石遗址各时期叠压地层的系统挖掘及研究,特别是对上层细石器的收集整理,队员们确认了细石器文化的传播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