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该过于围着排名榜办学
据媒体报道,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近日发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共有1300所院校上榜,首次有中国大学跻身前20名。这被一些人视作中国高校建设取得的新里程碑。不过,社会舆论对排名榜并没有表现出过度兴奋。在各种高校排名榜的长期轰炸和冲击下,社会已能比较理性客观地对待中国大学排名,相比之下,不少国内高校却一直对此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和关注度。
中国大学近年来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名次多有提升,表现比较抢眼,这与排行榜本身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有一定关系。就拿QS大学排名来说,主要指标有6项,其中有关学术的指标权重占比为60%,其他关于教师和学生的指标也均为量化指标。那么很显然,如果一所大学狠抓学术研究,把发表国际论文数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自然会快速推高自身在排行榜上的排名。问题是,排名提升并不等于办学实力提升,甚至片面追逐排名反而会影响学校办学效果。一方面,这会导致学校出现过于重学术研究而轻人才培养的问题,教师把更多精力用在那些能够抬升评价指标的学术研究中,不愿投入与指标无关的教学。教育部门一再要求高校重视本科教育,要求建立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但迄今为止,很难说这一制度已经切实建立起来。这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也难以吸引到优质生源。
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急功近利,教师的精力被引导至追求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重论文发表而轻论文本身的问题,即对论文所发表刊物档次的重视超过了对论文本身创新价值的关注,这在国内的高校普遍存在。由于过分看重论文数据,包括论文引用率数据,随之催生了代写论文、买卖论文、学术造假、虚假引用、伪造同行评审等学术不端现象。去年,在某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一地方高校的数学专业排名出人意料地超过了名校,一时令舆论哗然,这也让更多人认清大学排名的“游戏规则”。
虽然不少高校的治理者都曾公开表示,不要太过于看重排行榜,更不能围绕大学排行榜指标办学。然而,事实是,鉴于排行榜所带来的学校声誉增值等显而易见的益处,在具体的办学中一些学校选择直接照搬排行榜指标并逐级分解分派到教师头上,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当前,我国高校办学存在的“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论等现象均源于此,过于重视显性指标、量化评价。
要推进破除“唯论文”等的教育评价改革,让高校摆脱急功近利的办学倾向,踏踏实实做一流的研究,扎扎实实培育一流的人才,有必要看淡大学排行榜,加快其祛魅。排行榜不过是一些机构根据自身对大学的认知设置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得到的一份排名,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也难以反映无法量化但又十分重要的大学传统、文化内涵、精神气质等内容。所以,即便说排行榜对大学办学有参考作用,那么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大学,不该被办成“排行榜中的大学”,而应重视其内涵建设。建设一流大学更是如此,要致力于办出中国高校的特色,聚焦培养一流人才,并将后者作为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