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宝墩遗址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及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 我要分享:

  中新社成都6月7日电 (记者 岳依桐)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7日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2020年至2021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宝墩时期的水稻田和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系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

  继几年前在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后,本轮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揭露了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水稻田遗迹,共发现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1条疑似田埂遗迹,1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

  “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类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型、双峰型和并排哑铃型三种。该地层中双峰型植硅体浓度高于100000粒/克,扇型植硅体浓度高于80000粒/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被判定为水稻田。”

  据悉,考古人员已对该地层土壤进行系统采样,计划系统检测该地层各区域、上下相邻地层植物植硅体情况,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层水稻植硅体类型、比例、浓度以及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的综合分析、土壤微形态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证明该区域为水稻田遗迹的证据。

  从上个世纪晚期开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在宝墩等八座成都史前城址群发现了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型建筑遗存。不过,虽然外界对宝墩时期的建筑充满好奇,却一直未能发现有机质的建筑构件的实物证据。

  唐淼介绍,此轮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唐淼表示,下一步,文保工作者将介入到竹片种属鉴定、保护方式等工作中,通过多学科综合方法,进一步探索成都平原宝墩时期的人地关系及人类居住模式。(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