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路遥》回望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我要分享:

  像牛一样耕作 像土地一样奉献

  从话剧《路遥》回望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6月1日,夜幕降临,高亢激昂的黄河纤夫号子拉开了话剧《路遥》在京首场演出的帷幕,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涛、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以及摧枯拉朽的大风呈现在观众面前,书写下在逆境与挣扎中坚定的信念。

  “活着,像牛一样耕作,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这些金子般闪光的语句,出自话剧《路遥》。

  话剧《路遥》由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方正出版社联合打造,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作品,6月1日、2日在国家话剧院上演。

  “人没有一条人生之路是笔直和平坦的,但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三山五岳都会为你让路。”

  该剧写的是路遥人生的最后6年,讲述他从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到获得茅盾文学奖、奠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直至离开人世的过程。

  话剧舞台以贫瘠而辽阔的陕北高原为背景。陕北高原的苍凉与贫瘠、黄河的苦难与历史,成为路遥生活与创作的起点和滋养,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而那条沿着高原而上的斜坡,是纤夫们跋涉的黄河岸边,也是路遥人生的跋涉之路。

  路遥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方法讴歌普通劳动者,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弱者黑暗中的一盏灯、寒冷时的一盆火”,给那些在孤独与寂寞、失意与痛苦、焦虑与脆弱、挫折与逆境中寻找出路、盼望光明的人们传递一种信念——“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终将如期而至;人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准备经受磨难,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历经磨难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

  正是如此,路遥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不停地耕作,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文学精品、是给无数普通人输送的精神食粮。

  话剧《路遥》是一部贯穿着剧作家和导演思考、思想的匠心之作,让观众在获得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也对社会、人生、理想、奋斗等问题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话剧《路遥》以独特的艺术张力,诠释出“黄土地的儿子”那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与人格力量。剧作尾声,铺天盖地的文字化作雪花从天幕上飘下,喻示着一种精神将以文字的方式在世间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奋勇向前。该剧,既是对那一代向着幸福不断前行的奋斗者之赞歌,同时也带动今天的观众在未来的日子里奋勇拼搏,走出更辉煌的人生之路。

  “像种子依赖土地一样把自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才有可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一些。”

  1949年出生的路遥,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时代在这个作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就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平凡的世界》,涉及从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大转型期广阔的城乡社会生活。我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书写这伟大的时代、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我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纵览这个时代的经纬,捕捉这个时代的气息,像柳青、巴尔扎克那样,‘做时代的书记官’……”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文学梦想,路遥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路遥曾说,《人生》给他带来的荣誉,足以供其在文学界混一生了。但他不满足,于是,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与创作,在《人生》发表六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路遥完成了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却是不平凡,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哪怕今天,《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严肃文学,依然能够进入图书畅销榜,与众多通俗文学一较高下。

  为了写作,路遥来到故乡的毛乌素大沙漠,在这无边的苍茫与寂寥中,接受着精神的“誓师”。在这里,路遥忘掉了写过《人生》,忘掉了鲜花与红地毯。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离开家庭和亲人,居住在煤矿周边的窑洞中,远离尘嚣,与老鼠为伴,与孤独相依,与笔下的人物共眠,用激情的文字追寻那“宁静又平和的光芒”,实现了文学与生命、精神与心灵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