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润新枝、创新不止步 美术馆公共教育拓展新空间

  • 我要分享:

  美术馆公共教育拓展新空间

  如果说,美术之于公众,是其精神生活中一抹明亮的色彩,那么,美术馆尤其是美术馆中的公共教育,就如五彩斑斓的调色盘,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迅速发展。从期盼人们走进美术馆,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备受追捧,再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常态化、多元化、数字化……一系列新变化,促使我们对美术馆公共教育进行新思考。

  “云”起正当时  

  日前,中国美术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推出“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线上全景展厅。观众不但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观展,还可以放大作品欣赏细节、阅读图文简介、收听语音讲解,线上观展体验不断优化。

  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各地不少美术馆均采取类似的新措施以应对挑战,一些更高效的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式应运而生。这也使我们意识到,具有感知、传输、应用服务等功能的体系化的智慧美术馆,将成为未来美术馆的发展方向。从网络预约、“云”展览到“云”公共教育等,全方位的“云”服务为智慧美术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网络预约入馆为代表的美术馆在线服务,不仅开启了美术馆数字空间的入口,也为美术馆采集信息数据、开展观众研究提供了一定帮助。比如,浙江美术馆的线上会员服务体系,涵盖门票和讲座预约、参观展览及参与教育活动积分、观众满意度调查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观众在线服务流程。其所获得的观众数据,包括年龄、职业、观展次数、参与活动次数、满意度等,为深入开展观众分析与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有利于美术馆及时调整策展和公共教育的方向与思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利用数字技术在虚拟展厅开设“云”展览,在美术馆界已有近10年的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方式。“云”展览是否便于公众阅读?能否为公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能否与公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这些问题促使各个美术馆进一步改善虚拟展厅的适用性与可读性。一些美术馆将虚拟展厅从电脑端搬到移动端,更便于观众浏览。一些美术馆着力加强数字化展示,传统中国画手卷、册页上的题跋、边款等得到较以往更为清晰的展现。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数字技术被应用到“云”展览中,丰富人们的观展体验。

  各大美术馆的“云”公共教育活动也日益丰富。其中,直播是不可忽视的新趋势。直播平台上汇聚的年轻群体,是值得美术馆更加重视的潜在观众。直播不仅使美术馆可以更广泛地宣传展览、打破公共教育活动的“围墙”,也满足了许多年轻观众对美术馆的参与性、互动性、灵活性与移动性等方面的多元需求。比如,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多场毕业展直播导览活动,让学生作品走出校园天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则在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学术讲座,解决了实际场地容量有限的困扰。尽管受限于技术手段,一些美术馆的直播画面清晰度还有待提升、直播方式还有待创新,但直播已然为观众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吸引着更多观众“步入”美术馆。

  以美润新枝

  亲子家庭观众是美术馆需要格外关注的群体。当下,为了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美术馆。优质的展览、公共教育活动等,有助于家长对美术馆产生新认知,使美术馆在家长群中形成口碑传播,继而带动更多亲子家庭走进美术馆。

  对于美术馆来说,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公众知识,再转化成儿童知识?美术馆从业者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架构,如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广东美术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观众的分类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该馆将观众分为亲子家庭、成人观众、教育机构三大类,每一大类又有更详细的划分,这样可以针对不同观众,设计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公共教育项目。比如,针对11岁至12岁的小学生,广东美术馆推出“我心中的美术馆·小学生第一课”馆校合作项目,使孩子们通过了解该馆的建馆与发展历史、美术馆的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等,建立起与美术馆的情感连接。同时,美术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构想自己心中的美术馆,进而感知作为公共空间的美术馆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还有不少美术馆针对亲子家庭观众推出特殊观展手册。手册从儿童视角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互动交流的形式,让孩子们一边观看画作、表达感受,一边寻找手册中相关问题的答案。在没有专业老师导赏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利用手册也可以在美术馆有所收获。今年暑期,有的美术馆便将亲子观展手册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中,方便家长带领孩子以各种方式欣赏展览。这不失为美术馆与大众之间及时而有效的互动。

  创新不止步

  展览本身就担当着公共教育的职能。不断创新展览的内容与形式,是提升美术馆公共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