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群焕发生机

  • 我要分享:

  古建筑群焕发生机(美丽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山西介休东南10公里的绵山北麓的张壁村,以军镇遗留闻名。目前村内已发现的隋唐地道、明清民居等文物古迹,成就了张壁“明堡暗道双城子,堡垣庙院博物村”的美名。

  张壁之美,首先得于地势山形。

  若从空中俯瞰,从太原城出发,一路向南百十公里范围内尽是平川——这是“表里山河”为数不多的平原谷地。百公里后,吕梁与太岳两座大山陡然挺立,张开双臂近乎连在一起。而山西省介休市的张壁村,就位于这平川与大山连接处的山腰上。  

  初 见

  九曲十八弯,起伏藏古建

  张壁村并不大,方圆只有0.1平方公里,却自成一城。城墙外围的黄土外壳,如同披着一层褶皱皮肤,沿着南门土墙行走,手指与积淀1600多年的夯土接触,似能在此划开一道时光虫洞,今人在这边,古人在那头。导览人员介绍,这10米高的土墙,饱经千年风霜,已然削掉十数米,若在古时,万难进攻。

  南城门为明嘉靖年间重修,多采取石块夯筑,在阳光照射下,黑黝黝地发亮。走在石块上,明显感到足端分力不匀带来的凹凸感。

  且慢进门。身后有一处关帝庙,独特之处在于坐南朝北。右转拾阶而上,魁星楼占据了东南角的高点。在此凭栏四望,古村的半边尽收眼底——城内的民居顶部如同一扇扇张开的翅膀,北方民居,屋顶结构多以普通卷帘顶为主,灰瓦灰墙,显得整齐而大气。

  南门进来,明亮、逶迤的长街豁然出现,街石向两边撑开,一条一条呈鱼骨状排列,又似枯藤伸展,将身体紧紧吸附在土层里,缓慢有序地上升。此街贯通南北,是古村的中轴。以此为界,东、西又分别有三四条巷子。

  看似经纬分明,但若徒步其间,常容易迷路。“高低起伏是重要原因。”据张壁古堡旅游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续晓燕介绍,所谓“张壁点灯、介休看明”,古城南高北低,相差30米,这中间的落差,也体现在古城的街巷,加上巷子又多有支巷——“里”,“排列组合”下来,便有了“九曲十八弯”的感觉。

  村子不大,但古庙就有21座。“空王殿”从外看便令人眼前一亮,门口的“孔雀蓝”琉璃碑堪称一绝,数百年不失其色。阳光直射下,“孔雀蓝”鲜艳欲滴,与殿顶的琉璃构件交相呼应。紧挨着的庙宇,其木雕是元代古建,虽因年岁深远而略有变形,其复杂纹路与精美雕刻,仍然令人神往。

  在古村北部的“贮香瓢”泡一杯清茶,眼前的碧潭偶尔荡起一阵涟漪,远处的绵山耸立。

  古村还有一个亮点——地道。建成时间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历朝修复下来,3层地道共计10公里长。沿着中间一层弯腰低头疾行,这中间,藏兵洞、通风口、伏击口等多处机关暗道,颇有探索未知秘境的惊险。10多分钟后,西出口的光亮在眼前,出口下面即是数十米深的悬崖,现在已开发成完备的滑道等游娱设施。

  历 史

  军镇为其身,星图筑其魂

  有人认为,张壁最初是作为军事要塞存在,这从千年地道便可窥得一斑。

  地处太原盆地的最南端,张壁、介休城、雀鼠谷呈三足鼎立,汾河水在其间逶迤南下,侵蚀出一条约70公里的狭窄通道。“这里一旦失守,北来的军队可以鱼贯进入汾渭平原,直通长安、洛阳。”深耕张壁文化多年的张壁古堡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王艾元介绍了历史上发生在此的战役:“雀鼠谷一战,奠定了唐朝开国的基础。北周灭北齐,也是以在此的战役为分水岭。”

  由于特殊的地形位置,张壁是古代屯粮的绝佳场所——三面环沟、南部靠山,确是建立要塞的场所。至于始建年代,学界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从城墙土筑工艺研究细处着手,断定为十六国时期后赵刺史张平所修“三百坞壁”之一;还有一种观点,从《后汉书》所载“介休东南二十里”判断,是建于北魏时期。

  “两者相差100多年。”王艾元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如果处在十六国的乱世,很难找到专业‘人才’来设计张壁古堡。”

  2009年,王艾元作为旅游公司的负责人,在村里整整住了11个月。“当时主要做的工作是摸清文物数量,进行旅游开发可行性调研。”每天他都会沿着南墙走一圈,很快,土木工程出身的他觉察到了异常:“古村南门外地势开阔,为何不取直线,而是修出了一道弧线?”

  2010年一个春雨过后的早上,古村里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灰尘被洗刷干净。他漫步在红砖路上,古村的贾家巷巷门洞口上的匾额“联辉”二字映入眼帘。“这是什么意思?”王艾元好像突然找到了一把密钥:“如果时间倒退20年,没有互联网,我也不可能去搜索这两个字。一搜索才发现,‘联辉’二字源于中国古星宿,‘奎壁联辉’是指‘奎’‘壁’星座相交,出现昌盛吉祥的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