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抢救性采访写就长篇报告文学 《靠山》再现动人支前故事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在“七一”前联合推出“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铁流的最新长篇报告文学《靠山》。这是作者14年来采访了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支援前线模范和他们的后人达数百人,记录笔记上千万字,搜集资料上亿字后凝练出近五十万字的心血。

  1949年11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二战”著名的战地记者西蒙诺夫来到中国。他对中共指挥的60万军队战胜了国民党80万军队感到惊奇,特地提出要到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徐州进行实地考察。当听说还有543万民工为解放军织起了一条条强大的补给线时,他不禁大为感叹:“这是人类战争史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真正的人民战争!”陈毅元帅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作者铁流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作者铁流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本书全景式地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作者自2007年3月开始,做了长达数年的深入采访和搜集资料工作,采访了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支前模范和他们的后人达数百人,记录笔记上千万字,搜集资料上亿字,很多史料、情节和场面都是第一次被披露。

  据介绍,铁流为创作《靠山》,前后花了14年,足迹遍布山东、湖南、河南、河北、江西、陕北、江苏等地,对上世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支前活动的亲历者及其后人进行了详细的走访与记录,并查阅各类文献及历史资料,将采访人物及口述资料逐一与相关历史记录进行对比整合,最终形成了字数过亿的庞大内容储备。《靠山》的成文近五十万字,展开了上百个详细的支援前线故事,其中涉及上千位来源真实的人物形象,几乎浓缩了1921年至1949年间完整的百姓支前史。

  这部作品还引用了很多那个年代的歌谣,呈现了多地醇厚的风土人情,从各个角度关照现实和人物命运。铁流本着要写得“好看接地气”的原则,努力从人性、人物内心世界着手,立足于朴实的细节,以避免空洞的说教。“井打得有多深,水就有多甜”,铁流始终坚持,报告文学创作就是用脚走出来的,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腿勤、手勤、眼勤、嘴勤,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有筋骨、有温度、有时代脉搏的好作品。

  “虚构的东西,远远没有现实生活精彩。更不比那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震撼人心。”铁流回顾自己的创作初衷:“支前群众的故事无时不在撞击着我的心,让我有了一次次创作的冲动,于是,我决定把这段历史写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和年轻人,让每个人都知道,历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可那一个个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还带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温度。”在他看来,长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参与者不仅有冲锋在前的将士、医护,还有更为广大的支前群众,这些没有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名字和故事,同样也为战争作出了伟大的牺牲,同样应该为后世知晓和铭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