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本什么书?正本下落成谜,副本百存一二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应妮)《永乐大典》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它到底有多重要?它是如何产生正、副本的?最终正、副本的命运如何?

  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永乐大典》从6月1日起,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的展览形式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颇令人痛心的是,《永乐大典》正本至今下落不明,而副本则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

1951年商务印书馆捐赠国家的“水”字册《永乐大典》 应妮 摄

1951年商务印书馆捐赠国家的“水”字册《永乐大典》。 应妮 摄

  《永乐大典》正副本的命运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永乐大典》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什么时候、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编写的?

  许多开国之君都喜欢在平定天下以后编纂一部“集古今之大成”的文献来彰显对文治的重视、显示国力。《永乐大典》就是明成祖朱棣为了消弭“靖难之役”以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诏谢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组成编修班子,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但是朱棣并不满意,认为“尚多未备”。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记载,永乐二年十一月丁已,解缙等人进呈修成韵书,成祖为书赐名,赐钞参与人员47人,并在礼部赐宴。永乐三年,朱棣又命令姚广孝等重修,招揽了文儒有两千多人来编修此书,最终“广集天下图书六七千种,按韵编排,汇为一书。永乐五年,姚广孝进呈《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

展出中的“人”字册《永乐大典》,可见其书写之秀 应妮 摄

展出中的“人”字册《永乐大典》,可见其书写之秀。 应妮 摄

  《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目录系从翰林院抄出,前附明成祖序言及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在大典正本损毁的情况下,该目录得以让后人得窥大典引书全貌。嘉靖帝喜欢求仙问道,因而很喜欢对各种知识都有详细介绍的《永乐大典》,常在案头放一二帙,以备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嘉靖担心殃及附近文楼贮藏的《永乐大典》,一夜之中传谕三四次搬迁,使其免于大火。为了以防万一,嘉靖帝决定重录(即重新抄写)一部《永乐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他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庆元年告竣,共耗时五年,重录本与永乐正本在内容和外观上几无二致。至此,《永乐大典》有了正本和副本两部。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五百六十六卷》中记载了嘉靖帝着意重录大典,以备不测。其实《永乐大典》正本自永乐六年编修完成后,一直深藏禁中秘府,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使用过此书,史料中仅有弘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永乐大典》的记录。隆庆元年,《永乐大典》副本录毕之后,文献中几乎再难寻到有关永乐正本的记述,亦未曾发现正本实物存世。

观众在现场体验多媒体互动装置 易海菲 摄

观众在现场体验多媒体互动装置。 易海菲 摄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历史文献中曾记载过的《永乐大典》正副本曾收藏在哪里?因为长期在历史中杳无音讯,世人对永乐正本的下落出现了诸多猜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首先是“陪葬嘉靖帝”,由于副本录入完毕的时间与嘉靖帝下葬的日期相隔不远,所以有当代学者推测,正本可能被陪葬于嘉靖帝之永陵。理由是,嘉靖皇帝沉湎于炼丹术,生前视《永乐大典》为至宝,死后随葬可能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其次,嘉靖皇帝下令重录副本时,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向他奏明,重录只能“对本抄写”,工程浩大,不可能很快完成。而嘉靖则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以备不虞”,必须加紧完成。四年后,嘉靖驾崩,三个月后下葬,葬礼刚刚完毕,隆庆帝就宣布《永乐大典》已抄成,并重赏抄录的众臣。也就是从此时起,正本便神秘地失踪了。到目前为止,此说尚未于明清史料中发现任何文字证据。

  第二种说法是,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六月,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也被认为在这个时候葬身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