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31日电 (记者 应妮)“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经典的歌声总是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制作演出的经典民族歌剧《江姐》(2021版)30日晚结束了连续三天在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的演出。女高音歌唱家伊泓远、王莉和王莹分别领衔三场的主角“江姐”。
歌唱家王莉饰演第一百场《江姐》剧照 剧组供图
民族歌剧《江姐》由原空政文工团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根据小说《红岩》改编创作,著名音乐家羊鸣、姜春阳、金砂担任作曲。创排近60年来,该剧历经五次复排,累计演出一千余场,是一部影响深远、广受赞誉的经典剧目。
为人妻母后,与角色更有共鸣
对于解放军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莉来说,8月29日晚是她饰演江姐的第一百场演出,也是她最后一次以军旅歌唱家的身份登台演出,因而“有着特殊的意义。”
江姐29岁牺牲的时候已经为人妻为人母,而14年前王莉的青春版“江姐”就是将角色的年轻、成熟、稳重、大器的一面传达给青年观众,让大家觉得“江姐”并不遥远。
如今,王莉觉得自己的人生阅历更贴近角色。“我最初演江姐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对人生了解得还有些肤浅和表面。当时为了找江姐的感觉,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但现在我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对于江姐这个英雄母亲形象的理解就走得更近了。”王莉表示,如果说自己年轻时候演“江姐”是模仿,是一味想让年轻人喜欢,“现在的我站在舞台上会更加沉稳、大气、端庄,会更加贴近这个人物。”
从2007年“江姐”首秀至今,王莉已经在舞台上演出了百场《江姐》。她认为,有了这百场的演出经验,自己现在完全可以塑造一个不一样的“江姐”。除了年龄与心理上与“江姐”这个角色的接近,在对角色理解与红岩精神的认识上,也有了更长足进步。这些年,王莉几乎每年都去重庆,不管是出差还是演出,她都会抽出时间去“渣滓洞”或者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
“我爱江姐这样的角色,她让我在演出的时候能够审视自己的灵魂。”王莉觉得,作为新一代的江姐扮演者,一定要用心去感悟烈士的内心境界,要用优美的旋律与歌词背后的深情,把江姐的形象塑造好,完成在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和超越。
歌唱家王莉饰演第一百场《江姐》剧照 剧组供图
红色经典的传播者传承者
2012年10月,在《江姐》创排50周年千场纪念演出后,老艺术家阎肃等主创在台上发出感怀。老人家说:“50年了,我们的很多同伴都故去了,幸亏有王莉她们,一代一代把接力棒传下来了。我们希望《江姐》这部戏能够继续活在舞台上,活在人心里。”
在王莉看来,“传承这件事情,你就得让大家去喜欢,爱听爱看。”平时她随团到军营去演出,在给官兵们演唱《江姐》选段的时候,都会给他们讲一段故事,比如说为什么要唱《绣红旗》?《红梅赞》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把这些讲完之后再带着剧情去演唱,战士们就会被她带进剧中和角色里。因为经典歌曲家喻户晓,每次演唱《绣红旗》和《红梅赞》时,在场的战士们都会跟着她一起大声唱。
此次建党百年版歌剧《江姐》导演王晓鹰在秉承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对于经典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整场演出着力去程式化,在演唱、台词、表演上无缝衔接,提升了剧目的流畅性。王莉很欣赏导演的编排,“他很接地气,虽然是个‘五零后’的导演,但是他了解当代观众的审美。这一次,他很大胆将原版中的板腔体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和改编,从这个角度看,新版更适合年轻观众欣赏。”
此前,金曼和万山红两位第三代“江姐”的扮演者已经先后从舞台转入讲台,作为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王莉也将离开部队投入到教育战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传承红色经典、培养下一代“江姐”接棒人,也将成为她的使命和担当。“江姐的传承者并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人两代人的承上启下。不管是在舞台的台前幕后,抑或是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我们手里拿着的不是标签而是接力棒,因为我们都是《江姐》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