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 古今风采相辉映
本报记者 刘春沐阳
2021年7月25日17点38分,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告诉记者,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具有功能、空间、社会、文化上的紧密关联,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航运发达带动贸易繁荣
“在审议落锤的那一刻,深感一切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让我们一同致敬这座城市的千年荣光。”几年来参与了泉州申遗项目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说。
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世纪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14世纪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记载了彼时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盛况。
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有许多天然深水良港。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有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称石湖码头。石湖半岛三面临海,其西侧为一半月形海湾,形成了天然的避风良港,航运条件极为优越。
泉州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石湖码头是体现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石湖所在的地理位置很适合建造码头,而且石湖港航道低潮位水深14米,高潮位水深36米,海底为平岸花岗岩结构,不易淤积,非常适合大型船舶停泊。自从唐代开元年间,泉州航海家林銮在此兴建码头之后,从事航运与海外贸易就成为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来源。10世纪至14世纪,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万寿塔、六胜塔两座航标塔又相继兴建,石湖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晋江北岸的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李国宏表示。
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兴起,瓷器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三大主要输出商品之一,泉州地区陶瓷业空前繁荣。举世闻名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有1万多件青白瓷就来自于泉州主要的瓷器产区德化。清代沉船“泰兴号”上也有35万件青花瓷来自于德化,见证了德化陶瓷出口的辉煌历史。
宋元德化窑展示馆负责人陈丽芳告诉记者,德化窑址是泉州乃至中国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是体现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无论是青白瓷、白瓷的生产技艺、造型装饰,还是庞大的生产规模,都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交流融合创造多元文化
对大多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古城西街是认识泉州这个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第一站。西街是泉州最古老的街区,漫步其间,你可以悠然触摸一座千年古城的肌理格局。
在热闹的西街上,有一家知名的网红咖啡店。从咖啡店的露台上向街道另一侧看过去,就是泉州极负盛名的景点开元寺。古老的开元寺双塔高高矗立,一东一西,遥遥相对,这个场景也成为网络上众多泉州游记和旅行攻略的封面图。
宋元时期泉州的繁荣,除了有手工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强大交通网络的支撑,更离不开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世界性族群的参与。以开元寺、清净寺、府文庙及学宫等为代表的建筑群,正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