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遗:活态传承中国海洋文明

  • 我要分享:

  碧蓝泉州湾 如火刺桐花 坚韧东西塔 恢弘洛阳桥

  泉州世遗:活态传承中国海洋文明

  7月25日下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获得通过。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清单再添一颗璀璨明珠,达到56处。

  该项目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高度整合的产运销一体化海外贸易体系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制度、社群、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多元社会系统。会议决议认为,其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  

  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碧蓝泉州湾,如火刺桐花,坚韧东西塔,恢弘洛阳桥。在泉州,文化遗产流传千年,与民众生活早已融为一体。记者实地走访部分遗产点,采访了当地申遗的参与者、见证者,听他们分享背后的故事和感悟。

  ICOMOS建议泉州项目“列入”

  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更是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中心。考古学家庄为玑曾指出,唐代中期由于“安史之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成为中外交通的主要渠道,泉州作为海上交通的港口应运而生。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提交审议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备受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在审定来自各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中举足轻重。今年6月初,ICOMOS建议泉州项目“列入”,胜利初现曙光。

  据了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流程大致如下:首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然后,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提交申报材料,在ICOMOS组织专家完成现场考察和技术审查后,提交补正材料;最后,在ICOMOS提出评估报告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决定项目是否入选。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表示:“如果是一座桥、一座塔或土司遗址这类比较单一的主题,很容易在文化价值上被理解。但像泉州这种全新的组合式主题,想要说服国际专家认同并非易事。”

  “主题更加鲜明,价值阐述更加清晰完整,遗产点从原来16处增加到22处,遗产内涵进一步丰富,申报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提及此次泉州申遗项目,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张磊介绍,国家文物局指导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强遗产保护和管理,加强考古研究和遗产价值阐释和展示,并与国际专业机构建立合作,从技术层面对申报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因此对申遗结果持“谨慎乐观态度”。

  项目名称、遗产点、叙事逻辑等均作出调整

  让ICOMOS给出“列入”的评估建议,泉州讲故事的方式有何亮点?如何就遗产价值、系列遗产的要素构成逻辑与整体关联,以及可持续的保护管理途径等进行研究完善,都与之密切相关。

  最明显的改变是项目名称。从“古泉州(刺桐)史迹”变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认为,“通过对时间、价值意义的限定,主题更聚焦更具体,当时的泉州,不仅是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反过来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视角。”

  除了名称,本次申遗还新增了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屈斗宫德化窑遗址6个遗产点。同时,遗产区面积、缓冲区面积均成倍增加。据了解,原有的16处遗产点,包括体现本土航海贸易传统的码头、航标、桥梁、海神庙,体现外来族群文化和生活的寺院和墓地等;新增遗产点,则使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普遍价值更加突出,遗产支撑体系更加完整。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解释:“比如新增两座桥,是作为交通运输网络的代表,冶铁、德化窑遗址是作为出口商品的补充,市舶司、南外宗正司遗址,一个是当年的海关,一个是安置皇室宗亲的衙门,都是作为制度保障的一部分。”

  这当中还有个“小插曲”。林瀚介绍,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现场考察后提出,除了瓷器,铁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考虑到泉州的冶炼基础,“如果能找到一个冶铁遗址的话,对申遗主题将是很好的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