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讲古其实是一种另类文创

  • 我要分享: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如何激发潜能?

  粤语讲古其实是一种另类文创

  说起“讲古”,广州人不会陌生。

  曾几何时,“最后一个讲古佬”颜志图的故事经由媒体的渲染广为传播,令人对这门源流悠久的表演艺术生出几多唏嘘。之后,以彭嘉志等为代表的年轻讲古人崭露头角,又让人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里的潜能。那么,当下地道广味讲古的“江湖”究竟是何面貌?讲古艺人们近况如何?面对车载平台、播客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环境,他们如何再续文脉?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社科文库项目、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出版资助项目“粤语讲古艺人口述史调查研究”公布了项目成果,10位“讲古佬”集体亮相,为我们铺陈开粤味十足的世情百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储冬爱 提供

  颠覆了项目主持人“刻板印象”的一手素材

  “我和粤语讲古的‘交集’始于10多年前”,项目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储冬爱说,当时经朋友引荐,得以邀请粤语讲古人颜志图来大学城为华工学生表演讲古。不过她自己当天没有去现场,“据说,当晚观众不多,但去的人都‘叫好’不断。”

  2019年1月18日,储冬爱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最后一位讲古佬”颜志图,这次采访也颠覆了她对粤语讲古的“刻板印象”。“当天坐在颜老身边,仿佛置身磁场,片刻不能分神。他追忆往事,犹如即兴表演,铿锵有致,干净利落,70多岁的老人讲话没有一处重复,没有一个闲词。‘这个’‘然后’之类的口头语,即使我这样站讲台20多年的老教师也无法避免,但他娓娓道来,收放自如。”储冬爱表示,颜老讲完后,以习武人(颜老是广州螳螂拳会永远荣誉会长)的礼仪,多次向她作揖致谢,“受此大礼,倍感惶恐,又不得不折服于老先生的浩然之气。”

  记者曾经专访过颜志图,关于学武,据他自己说也是为了讲古,“书里面有好多涉及到武术、武打的内容,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要不会武术,讲出来就比较虚,不够实在,不够精确”。他的老师是郭子硕,曾经担任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颜志图从1958年开始学武,迄今已60多年。2001年九运会开幕式上的学生武术表演,他就是指导之一。

  十多年前颜志图和粤语讲古得到广泛的媒体关注后,一度,他的曝光率节节攀升,电台、电视、报纸上不时能看见他的声、影,他主讲或参与的两档节目《羊城度度有段古》和《寻根问底》曾连续几年创收视新高。但储冬爱说,这样一位知名的艺人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生活之窘迫实出人意料之外,“20平方米的蜗居以阁楼区分日常起居,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曾依靠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勉强支撑。但是,凡有演出邀请和学徒登门,他来者不拒,从来不问报酬,无偿提供资料和练功服倒是常有的事。多年前,牛头巷逼仄的客厅里,常常挤满热衷讲古并‘蹭吃蹭喝’的在校大学生。”

  从古诗文到“市井味” 讲古是门技术活

  “虽然我做田野调查已不下15年,但采访讲古艺人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储冬爱表示,“讲古人长于表达,欲望强烈,一旦开头,很难切断,控制现场、抓住听众方面他们绝对都是一流的高手。例如颜志图,擅长讲羊城掌故,用词典雅,非常注意故事的完整性,铺垫、比喻、排比,有起有落,每个问题没有等到尾声休想插嘴。”

  储冬爱不是广东人,所以自言对讲古曾有一种“方言的隔阂”。但她进行的粤语讲古人调查,却发现了一些本地人可能也未曾熟知的东西。与颜志图同样师从侯佩玉的姚焕然,至今也依然坚持在书场讲古。在储冬爱的采访中,他古诗文、粤语俗语信手拈来;对讲古的认知也是字字珠玑,“讲古人先要有专业性”,“业余,有业才有余。”

  另一位在广州长大的医生霍沛流,除了电台兼职讲古之外,也不时在白云山等户外书坛讲古授徒,对“市井味”情有独钟,把看人吵架、听人讨价还价、替人看病视为体验生活、捕捉灵感的机会,专门整理了一本老广们的日常金句《古今歇后语》,为自己的讲古输血,自喻为“二悬斋里的霍大侠”——“为医者悬壶济世,讲古时口若悬河”。

  曲艺团演员出身、后任职番禺融媒体中心的70后媒体人林劲,是一位在书场、电台、网络灵活转身的讲古发烧友,认为讲古就是“在别人的故事中学做人”,提倡“串行”“跨界”“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