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四老人手刨被黄土湮没的文明

  • 我要分享:

  应县北楼口,千年前驻军两万人,商铺上百间,寺庙二百余座,关内商贾不绝,车水马龙,是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互市集散地,是边塞重镇、商贸文化、长城遗迹等诸多历史文化荟萃融汇之地。然而,这一切,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遗忘。

  直到4位老人结伴上了山,一壶水,一袋干粮,一走一整天。山上,发现隐约可见的城廓遗址,他们兴奋,激烈讨论,画图索骥;村镇,看到疑似文物,他们开心大跳,小心甄别,恳求“文物”的主人让他们收购。

  被黄土一寸寸掩埋起来的千年繁华古镇,在几多风雨浮沉中悄然落幕。路过者,或许望着眼前祥和的村庄,喟然一叹。他们却说:欢迎探秘者来做客,欢迎有识者来开发,欢迎有志者来建设!  

  梦回千年,山西晚报记者一行于2021年初夏,探寻笼罩在北楼口关神秘迷雾中千年繁华始末……

  先人嘱托 于黄土中探寻旧日荣光

  离应县县城东南约30公里,在翠微山脚,即为北楼口。长城1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路两旁村舍、农田鳞次栉比。群山环绕,旅游公路蜿蜒盘旋而走,绿植覆山,路旁偶有几只大狗奔跑嬉闹。极目远望,偶有轻风拂面,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惬意、恬淡。

  这就是常亮等人所言的千年前军事贸易重镇,北楼关所在地。

  多少年风雨浮沉,地形地势风貌容颜不再,打问村舍旁的村民,人们只知耕田、劳作,对北楼口过往荣光语焉不详,旧日的一切悄然淹没在尘埃中。

  1949年出生的常亮,大半生走遍了雁门关外,做过教员,当过宣传干事,辗转山西省广播电台,退休后独身返家研究故土历史。问及常亮回家初衷,他脱口而出,为了老父亲的遗愿。

  常亮的爷爷曾是北楼口众多商贾一员,早年悬壶济世,救人无数。常亮的父亲则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年轻时受村民推举,搜集整理北楼口关的历史,但很多珍贵的历史受当时环境影响而被毁坏。弥留之际,父亲对常亮言:“历史不能被掩盖,北楼口不能被遗忘,你若完成我之心愿,于我坟头燃香三炷,完不成,不来也罢!”

  而后,常亮退休,毅然返乡。

  土屋三间,院落土地被翻整了一遍,常亮说,回来了就种种地,自给自足。左边是“中老年会客室”,下侧赫然标注:非常亮允许不能进入。中间是常亮起居之所,右边则为杂货间。坐在院子里,常亮指着东面一座高大但塌陷大段的夯土墙说,它就是古城墙。

  记者愕然,那不就是一堆大点的土坷垃。

  听着老人一点点地讲述着这里曾发生的故事,看着脚下这一砖一石。那一刻,一股敬畏感油然而生,脑海里无尽想象着这片土地上昔日的金戈铁马、吆喝叫卖,这里的山川树木长满了故事,在这里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斥着历史的余味。

  北楼口,也称碑楼口,是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历来是军事重地。据常亮说,世人皆知平型关、雁门关,然北楼口因其地形险要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则为内长城的总指挥部,统率着三关十八口,也是历代内长城边防线上最大的兵营、最大的仓库、最大的练兵场。

  若说北楼关,四“最”为先:最古老的边防险关、最繁荣的边市商埠、最辉煌的寺庙群落、最会唱歌的石头世界!

  掀起面纱 听撩人心弦的边塞辉煌

  小时候没爬过的山都爬过了。北楼口发生过的事件,每一件他们都如数家珍,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把这个村庄的美一点点地展现给我们。

  听说要去看古迹,4位老人熟练地背起水壶,进屋中拿了一些干粮,便催促上路。常亮有一辆二手桑塔纳轿车,4位加起来已有300多岁的老人,一股脑儿窝进了车里,颠簸中朝着前路驶去。

  看着前方的车辆,记者眼前却浮现出另一幅画面:4个佝偻的背影,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干裂的嘴唇被漫天黄沙浸润,落入嘴中,不知他们品尝到了什么滋味。

  村子里的古迹多数已不见踪影,保存最为完好的西城墙,墙头亦是无比驳杂,砖色土色混杂。遍地废墟里,老人们用长满老茧的笨拙双手把古老的文明一点点刨起,忠诚地守护着他们。

  “这里,就是当年最繁华的商贾之地。”常亮指着面前的西城墙说,北楼口这座千年古关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周边不仅有赵长城,还有明长城及一小截齐长城(部分历史存在争议)。这里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战略关口,它从“口”到关,再从“关”设“营”,而从“营”筑“城”,又由“城”加“郭”,一路演变。当年北楼城是四门四关城,由北城、南城、东关、西关、北关、南关组成,中间还有跨街鼓楼。楼下城门设关门,连接南北城通道。南城住武衙门,北城住文衙门。西关为商铺,东关为庙宇,北关、南关住壮兵。寺、庙、观、阁、台、庵遍布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