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瓢饮 四老人十余年忘我守护古遗存

  • 我要分享:

  村里的人都叫他们疯子,他们笑笑不语,只是告诉他们要爱护北楼口村,保护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渐渐地,村里人被他们感染,从闲言碎语变为关怀备至。

  “你们可慢点儿,毕竟老了,上山时间别太长。”

  “今天有啥发现啊?”  

  “我见有人想偷砖,我给吆喝住了。”

  ……

  常亮、刘生龙、聂天福、李仕盛这4位老人,均出生于北楼口。其中,年纪最长者86岁,最小的也72岁。2009年开始,十几年来,4人结伴而行,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着掩埋在土地下的古迹。在北楼口山上、乡间,经常能看到他们拄着拐杖、相互扶持、艰难跋涉的身影。

  他们,是改变村落文化的老先生。

  农家小院别有洞天

  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常亮的农家小院,不大的院落收拾得井然有序。除了种着些蔬菜外,几簇月季的娇艳绽放让小院生机勃勃,一套欧式户外桌椅摆在月季花旁边,桌子上面整齐地放置着茶具。扭头看看常亮,凌乱的发型好像变得乱中有序了,性子似乎也多了点儿温文尔雅的感觉。

  正房有三间屋子,他招呼记者进中间屋子休息,客堂的左侧放着洗脸盆,洗脸盆一旁是用成大小不一的肥皂边角料,还有看不出本色的毛巾。右侧的角落里随意堆放着几双旧鞋。记者看了下鞋号,有39、40的,也有41、42的。面对记者的疑惑,老人说自己都能穿,上山很费鞋,平均上山一两次就会磨破一双鞋子,一堆鞋的最上面是一双质量较好且是品牌的运动鞋。“还是贵的好穿呀,这双鞋花了三百多,其他都是二三十块钱。”常亮说完,看看脚上的鞋:“这20块钱的也不差。”走进常亮的里屋,电视正在播放中央10台的节目。“下午4点、晚上11点,会播放一些历史考古的节目,我没事就看。边看边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北楼口做事。”常亮一边瞟着电视机,一边沏茶。不大的屋子,炕占据了一半的位置,炕的中间有张矮桌子,上面有好几本书,窗台也被一摞摞的书“霸占”着。

  “走,去我的书房看看。”常亮说道。记者疑惑,竟还有书房?走进去,别有洞天:三面墙都有书柜,里面满满都是书,其中《黄土地红土地》这本书半开着,应该是正在阅读。靠窗台是一张书桌,书桌上有一面国旗,还有4个人的合影。屋子里最干净的地方就是这张书桌了。记者得知,常亮平时对古长城的研究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地上有一台健身器材,用塑料布包裹着,上面一层厚厚的尘土。“早就不用了,老去爬山,回来都累得够呛,哪里还需要再健身。”常亮说道。或许是因为东西太多,屋内很是昏暗,大家稍作停留后,都走到小院里来。撩起门帘的瞬间,门帘上的一个大窟窿射进一缕光芒。

  考察古迹拼了老命

  常亮每次上山都会背一个包,里面放着尺子、望远镜、指南针、探照灯等,都是用来考察古长城的工具。“因为一走就是一天,所以干粮和水也得带上。就带些馒头、饼子之类的,什么方便带什么,我们都不讲究。”常亮说自己对吃穿不讲究,是个不修边幅的老汉。院子里散落了几件玩具,上面挂着蜘蛛网。经询问得知,这是常亮孙女的玩具。他说,以前孙女总是粘着自己,但自己总没时间陪伴她。“娃娃写过一篇作文,让我印象很深。上面写着爷爷只管长城不管她,爷爷不接送她上下学。得知孩子对自己有这么多的看法,很自责,希望她可以理解爷爷。”常亮有点儿落寞地说,现在,孙女不再来了,这里啥也没有,也没人陪她玩。

  虽然有遗憾,但是为了“管长城”,他们4个人还是拼老命的。“有一次,我们从赵长城上下来,天气很热,蹲在山脚的泉水边洗手。突然,聂天福昏倒在地上,我们都特别害怕。”常亮一脸严肃地说,“老聂险些献身给长城。”聂天福在一旁听着笑了起来,说“也算”。

  聂天福本身就低血压,最低的时候高压80,低压50。那次晕倒醒来后,他不敢回家,“不知道晕了多久才醒过来,一睁眼,看到的还是这3个老家伙,踏实了。他们要送我回家,我不肯,因为回去老伴一来要担心我,二来说不定以后不让我出来了。直到她去世,也不知道这件事。其实我也挺害怕,什么也没交代,如果就那么走了……还有就是我们对北楼口的古迹还没考察完。”退休前,聂天福从事水利工作,也算走南闯北,见闻不少。现在,有稳定的退休金。老伴曾说,不好好在家里享福,就知道天天爬山。说罢,还是拿出准备好的开水让聂天福带上。

  “四疯子”影响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