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曾经一度致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艺术市场陷入停滞。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内经济复苏,艺术市场也从危机中逐步复苏,无论是姗姗来迟却硕果丰盛的春拍,还是如期而至热闹非凡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又或是购买力高涨却不盲从的秋拍,似乎都预示着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走出阴霾,迎来新一轮并且是更加理性的增长。
疫情给全球艺术市场都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也因而5月起国内艺术市场出现的转机格外引人注目
多项调研报告客观地揭示了疫情给艺术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秋天,文化经济学家麦克安德鲁在《COVID-19对画廊行业的影响》报告了对全球795家画廊的调研结果,发现今年上半年,其中83%的画廊出现了销售额缩减,平均销售额同比下跌了36%。而在今年春天由中国多家艺术机构联合发布的《新冠疫情对中国艺术行业的影响调查报告》亦显示,约55%的国内艺术机构估计上半年的收入减少至少三成以上,报告也反映出中国艺术机构普遍缺乏对风险的耐受力,其中90.9%的受访机构表示账上的资金维持不了六个月的生存,73.8%的机构的账上资金支撑不过三个月。
艺术品拍卖行业深受疫情影响,春拍普遍延期,并有大量企业取消春拍计划。来自ArtTactic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苏富比、佳士得和富艺斯三大拍卖行的销售额跌幅高达28亿美元。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从5月起,国内艺术市场出现了转机,陆续有拍卖公司推出线下拍卖会。进入7月,几家国际龙头拍卖企业陆续启动,苏富比香港和佳士得香港春拍分别实现成交额33.49亿港元和18.42亿港元。本土拍卖企业也于8月强势重启,例如:西泠印社拍卖推出30个专场,总成交额为10.99亿元,成交率88%;中国嘉德实现15.89亿元的成交额,11个特色专场拍卖取得“白手套”佳绩;位于广州的优质拍卖公司华艺国际北上推出了首季拍卖会北京精品展;北京保利15周年庆典拍卖会更是实现超41亿元的总成交额,其中吴彬27米巨制《十面灵璧图卷》以5.129亿元成交,登顶全球最贵中国古代书画。
艺术品网络销售成为后疫情时代一大增长点,便捷、私密的网络竞价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拍场的主要竞价方式
随着艺术市场重回正轨,一些最初用来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已转化为常态化,艺术市场正在酝酿一场结构性的转变。为抵消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艺术机构采取了裁员、增加在线销售的投入、缩减旅行和展会相关费用、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寻求政府项目支持等一系列举措。疫情迫使人们减少了出行频率,实体销售受阻,却成功地激发了网络购买的热情,艺术品网络销售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大增长点。
画廊线上交易突飞猛进,有艺术市场报告显示,全球画廊上半年在线销售额比例增至37%,远高于2019年的10%。拍卖企业亦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开展网络拍卖活动,带动上半年相应的拍卖场次不降反增。来自中国拍卖协会的数据显示,网络拍卖(包括各品类拍卖)共计成交41072场,同比去年增长35.11%。全球范围内,前8个月的在线拍卖销售激增了240%,从9440万美元上升到3.21亿美元,苏富比线上拍卖与2019年全年相比增长了413%。佳士得更是适时推出了ONE:现当代全球联合夜拍,首次实现全球四个城市同步直播拍卖,吸引了10万多个观众,总成交额35亿元。国内拍卖行也纷纷布局线上业务。在12月初的秋拍中,嘉德与央视财经联袂呈现秋拍系列直播,新媒体多平台同步,累计观看1196万人次。其中吴昌硕《致三多花卉册》以5175万元成交,创网络同步拍成交价新纪录。
“现场、电话、网络”三种竞价方式同场飙价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便捷、私密的网络竞价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拍场的主要竞价方式。由此将滋生出新的产业机会,在艺、雅昌、易拍全球等企业均
致力于为艺术机构提供网络化解决方案。
一系列促进和规范艺术市场的法规和政策相继出台,都将为国内艺术市场的后续发展保驾护航
“十四五规划”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列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和规范艺术市场的法规和政策,对市场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税务总局于4月签发2020年第9号公告,解决了增值税改革以来,拍卖企业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所面对的税务难题,允许拍卖行就代为收取的货物价款向买方开具增值税发票,而对应货款不计入拍卖行的增值税应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