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琢磨相声传承这件事”(时代气象 文艺表现(10))
相声是传统艺术,深受群众喜爱。相声艺术的发展现状、队伍建设、原创力提升等,一直都是观众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版邀请相声演员和曲艺研究专家,共同探讨相声艺术的发展。
——编 者
核心阅读
一段经典的相声,我觉得应该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性格、幽默生动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思想性
相声作品的讽刺应该是委婉的,是援之以手,寓教于乐之中起到一定警示作用。说相声是有底线的
我正式从艺至今已经63年了。大家都觉得我学说相声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我生在曲艺世家,从我曾祖父马诚方、祖父马德禄、父亲马三立,到我这辈,再到我儿子马六甲,已经是第五代了。我从小就在相声场子里跑,在我的记忆里,家里进进出出的都是“角儿”。我喜欢京剧,12岁时考入天津戏校,坐科6年,学武花脸,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说了相声。可以说我的一生是与相声相伴的一生,相声让我品尝了太多酸甜苦辣。
相声是典型的通俗艺术、市井文化。从新中国成立前撂地演出到后来进入茶馆、小剧场,在我印象里,相声没有特别火爆的时候。我父亲马三立曾感叹说,什么时候相声观众的数量能像球迷那么多就好了。现在他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相声演出也有了成千上万人的大场面,观众愿意花高价去买票,甚至一票难求。有更多人关注相声,这是好事。
相声是传统艺术,又是创新的艺术,学相声、说相声的人,应该把传统相声不断继承、丰富、发展。过去相声老前辈们说的相声,内容长、节奏缓,适合当时慢娱乐时代观众的口味。但放在当下,可能只有极少数相声迷才坐得住,能静心品咂出其中的滋味来。到我父亲说相声时,内容已经精炼浓缩了不少。再到我说相声,节奏更紧凑了,本子删繁就简。我加工整理了不少传统作品,如《大保镖》《红事会》等绝迹舞台很久的段子,效果都不错。因为有学戏的底子,在《大保镖》《论拳》《五味俱全》《学跳舞》等作品中,我融入了铁门坎、双飞燕、虎跳、飞脚、刀花等戏曲表演元素,很多观众称我为“武哏”。还有的人为相声原声配像,加工制作成动漫、相声TV等形式,很有创意,也丰富了相声艺术的视觉效果,我认为对相声的传播和普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也被授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称号,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一直在琢磨相声传承这件事。2007年,儿子马六甲帮我挑选出50多段我表演过的马氏相声代表作,同时将我的创作心得、表演经验、技巧要领等编辑整理,出版发行了《笑匠杂笈》一书。这本书现在已经刊印第三版了,不少学相声、说相声的年轻人拿这本书作为范本,我很欣慰。过去人常说,艺业不可轻传,但我觉得相声艺术要打破这类旧观念,才能有新发展。
相声和众多姊妹艺术之间都有互学互鉴,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本质上和小品、脱口秀等艺术形式是有区别的,就像狗不理包子,不管怎么改良,也不能把它变成汉堡包。
一段经典的相声,我觉得应该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性格、幽默生动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思想性。相声的创作和演出,应该大俗大雅,接地气,要把观众留住,必须研究观众的心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包袱堆砌,这样的艺术是纯粹的机巧,难以真正触碰观众的心灵。没有共鸣,难以成就力作。
相声到现在有100多年的历史,名家辈出,各具风格,有的以说见长,有的以唱见长,有的擅于模仿,有的台风火爆,有的幽默含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通过传帮带,又汇集起大批的学习者、效仿者、传承者,给相声艺术注入了活力。马氏相声被大家推崇,得益于贴近生活,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包袱笑料的特点讲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马氏相声往往是直接从生活点滴中汲取创作营养,以第一人称“自嘲”式的表演娓娓道来,冷面滑稽,外松内紧,含蓄隽永,口风像在和观众拉家常,不靠炫技,表现风格自然朴巧。我创作的相声《纠纷》就是多次到派出所体验生活,从民警处理的一起小得不能再小的街市冲突中获得灵感。观众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真实可信,故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得容人处且容人”的思想。相声作品的讽刺应该是委婉的,是援之以手,寓教于乐之中起到一定警示作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