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焦文明交流互鉴 揭开“文明冲突论”的傲慢与偏见

  • 我要分享:

  中新网济南9月12日电 (郝学娟)“选择相互尊重还是霸凌强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傲慢与偏见是文明冲突的根源”“文明的冲突是个死胡同,而文明的对话是个阳光大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11日在山东济南,就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捍卫文明多样性,揭开“文明冲突论”的傲慢与偏见。

  当日,在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在题为《百年变局思域下文明的新思考》的发言中提出合作共赢还是联合博弈、相互尊重还是霸凌强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更需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不同世界文明间互相交流和平等对话,应当提倡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共存而不是冲突、对话而不是对抗、交流而不是封闭、兼容而不是排斥,交流互鉴、共同繁荣。

图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在开幕式致辞。 郝学娟 摄

图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在开幕式致辞。 郝学娟 摄

  “傲慢与偏见是文明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认为,世界各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也有其短板,要辨证看待各种文明包括自身的文明。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基础,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推动力,只有交流互鉴才能更坚定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文明向前发展。

  对此,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王学典表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每一种文明都代表着人类克服自己生存困境的智慧方向,都带有不可替代性,而文明的演化已经从自在阶段走向自觉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无论是中国的道路,还是其他各个民族自发选择的发展模式,都带有各自特殊的价值,都带有人类历史所赋予的根本上的合法性。

图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王学典发表观点。 郝学娟 摄

图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王学典发表观点。 郝学娟 摄

  王学典认为,文明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为文明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开展多样性文明之间的对话,是经过历史洗礼后的重大文明之间相处成本最低的方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以及多元文明共生共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在为研讨会致辞时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坚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维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信仰和价值体系的重要逻辑,也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此次学术研讨活动,是即将于本月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学术活动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