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帮古书画非遗传承人谈古画修复和古笺再造(4)
据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载:唐代门下省弘文馆有熟纸匠八人、中书省国史馆有熟纸匠六人、秘书省有熟纸匠十人、及装潢匠十人、东宫下属崇文馆有熟纸匠及装潢匠各一人。”这些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生纸加工成熟纸,以供皇室及政府官员使用。又宋代邵博(?-1158)《闻见后录》云:“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故不用。”可见熟纸是当时社会用纸的主流,而其制作方法也有多种。
正在展览上展出的这卷唐人写经《大波若波罗密经第一卷》是我前年修复的,之所以能把这些破损状态修复得天衣无缝、无法识别,是因为我们用唐代古法再造的古笺(熟纸),用它作为材料来修复,如果没有这些纸的储备,我们是无法完成修复的。因为如果是唐代的纸我们没有,当然有也不能用,那也是文物。我们用古法再造唐代的古笺进行修复,出来的效果包括我们自己和文物的拥有者都很满意。
清中期高丽贡笺
澎湃新闻:那么什么样的纸是熟纸,它具有什么特性?
费永明:我们学习过传统书画的都知道:生纸透水,熟纸不透水;生纸洇化,熟纸不洇化;熟纸上过胶矾,生纸没上过胶矾;生纸画写意画,熟纸画工笔画。但是,熟纸的历史不是光胶矾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手工纸的生产者,纸槽漉纸初造的叫生纸,不管竹料、皮料、混合料,还是加工手法上的“生料”“熟料”(纸浆制浆过程中的蒸煮)。生纸的二次加工叫“笺”或叫“熟纸”,虽然“纸”和“笺”在历史上是互用的,并无明显区别,这是基于经验的通俗的说法,便于大家明白加工笺纸的流变。
乾隆二十七年周尚文造刻画笺
明人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唐人用纸有生、熟二种,熟者妍妙辉光,生者不经潢治,粗涩碍指,非丧中不敢用。为什么要生纸变熟纸,就像食材由生到熟,是一个好吃或好用的过程,是祭祀仪礼、官制或是书写、绘画者感觉体验的意见建议、在造纸制笺生产活动中提升改造的过程。
我们学习传统书法、绘画,都离不开纸,书法讲究师法晋唐,绘画临摹宋元,而母本所用的纸都是熟纸,与今日学习所用的安徽生宣纸有着很大的不同。手工纸的二次加工改变了原来生纸的缺点,增加了原纸改造后的特性。
澎湃新闻:你是怎样从书画修复转向对古笺再造的研究的?
费永明:我对于纸的研究伴随着我们整个修复过程,一直在跟纸打交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第一关心的就是在修复的时候要有材料可以用。我的古纸收藏是非常多的,持续时间也很长,标本至少在两千种以上,之所以能办这样一个展览,因为我有很多的原始标本,我对古笺的研究也基于这些原始标本。
从书画修复的技巧、技法来说,我觉得我该走的路都走过了,该试验的也都试验了,但是对于材料的研究,我觉得自己才刚开始,所以最近的两、三年里我在这方面做功课,也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收获。比如,仿古笺纸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染色,为了学染色我找了几本草木染的书来看,结果很无聊,什么吃的喝的都能拿来染色,可是最终的意义又在哪里?古代的名纸之所以有名是加工方法的独特,而且非常辛苦。
染黄纸用的黄檗
染好的槐黄纸
宋代米芾就提出“伪古纸”的说法,“熏纸、染纸……”,有些是邪门歪道的方法,古人用桦树皮熏纸做假画赝品,看着旧但不是正途。做古笺一样要用正色,如黄檗、槐花、栀子……。这些古来就用来制笺染色,黄檗的历史最早,两晋乃至于现在还在用。明代周嘉胄《装潢志》里说:“最忌橡栗子水染纸,久则透出绢上作斑渍,旧纸浸水染句不堪用”。可知茶是用来喝的、酱油、醋、药汁之类来染色虽可貌似,究竟不是正路,且于书画本身带来遗患。
清宫廷御用手绘金云龙纹库绢
澎湃新闻:古时文人画家用纸,也会在生纸的基础上经历二次加工再造的过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