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基于核心素养的“分享•创生”教学实践研讨会
2023年3月13日,为促进“双减”政策落地,为切实提高课堂育人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四川省省级课题《“分享·创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论指导下,由武侯区教育科学院和川大附中初中部共同承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分享·创生’教学实践研讨会”顺利召开。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老师、武侯区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张玉华老师、川大附中初中部校长衡智蓉老师莅临会议,各区(市)县初中数学教研员、初中数学七、八年级教师代表,直属(直管)学校初中数学教师代表以及武侯区全体初中数学教师共700余人参加了会议。
衡智蓉老师致辞
川大附中初中部校长衡智蓉老师对参与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及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这几年正值教育大变革时期,在五育并举、双减落地、新课标出台、新教材实施、新评价导向等因素影响下,基础教育进入到了核心素养导向时代,需要变革育人方式,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作为教育人,我们理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践行教育改革。
川大附中初中部数学教研组文秋月老师展示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
川大附中初中部数学教研组文秋月老师与七年级(1)班的同学一起为各位老师展示了“分享•创生”教学实践结果。整堂课,以“分享•创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评价、学会自主习得,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了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初衷。
课堂上,文秋月老师让学生认真“看”五边形,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自信地“说”求得五边形的内角和的途径,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的“想”不同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分享展示,活泼的“动”起来,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做”,培养探索能力。
川大附中初中部数学教研组刘秀屏、易守军、雷春桃、冯田园老师分享
在武侯区数学教研员张玉华老师的引领下,川大附中初中部的各位老师着手研究基于“分享·创生”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上也在尝试着按照“问题-对话-评价-重构”的方式开展分享创生教学活动。在刘秀屏老师,汪波澜老师的指导下,川大附中初中部雷春桃、冯田园、易守军老师分别从学生基础性习惯、拓展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的培养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从七年级学生入校开始,老师们就帮助孩子们养成适应初中学习的习惯,通过每一节“分享·创生”的数学课堂,培养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孩子们在核心问题的调动下积极参与分享活动,既能用数学的眼光独立观察世界,又能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展示,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反思提升,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实现知识的自然生长和思维的高阶发展。
武侯区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张玉华老师总结
武侯区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张玉华老师从学习习惯养成、导学单的制作、生讲生学,以讲促学、共学互助,分享相长等方面向各位老师具体阐述了“分享·创生”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通过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实现“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方式由独学转向共学、学习评价由单一变为多元,学习效益由短效变为长效”四种转变,并提出老师们应当在教学中做到“三给”:给够时间、给足机会、给全评价。最后张老师对武侯区的全体教师们提出期待:打造研究型团队,构建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大美课堂。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老师总结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老师对此次教研会作出总结,指出“教师要始终立足于课堂”,未来教育的变化趋势将会实现从知识——能力——素养的转化,作为新时代新教师要适应未来变革,要转变过去一讲到底的课堂,并提出三个思考“如何激发兴趣?如何引发思考?如何培养习惯?”希望未来的教师团队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