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昨起对公众开放 可通过“北大红楼”公众号预约参观

  • 我要分享:

  北大红楼昨起对社会公众开放 可通过“北大红楼”公众号预约参观

  市民带着收藏看红楼展览

北大红楼昨起对公众开放 可通过“北大红楼”公众号预约参观

  观众范光永携带1915年10月15日出版的《青年杂志》参观红楼展览

  昨天,位于北大红楼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基本陈列“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首日1000余名个人预约参观。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将目前已向社会开放的革命活动旧址的网上预约渠道,统一汇总到“北大红楼”公众号预约系统,打造全新的矩阵式预约平台,更加方便观众预约参观。

  市民带着收藏边观展边交流

  上午8点半,距离开展还有半个小时,不少已经预约了当天参观的北京市民赶到北大红楼外排队等候入场。参观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坚持一米线排队、验健康码、测温、全程佩戴口罩。首日的个人参观者中有红色收藏爱好者,有正在放暑假的学生,还有医院的医生、护士。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他们穿过百年的历史长河,共同见证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奋斗历史。

  昨天,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的顾玉超成为首位个人参观者。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是和集报分会的20多名收藏爱好者一起相约到这里来参观的。作为一名红色收藏的爱好者,他们一直关注着“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从媒体上看到,里面有不少珍贵的文物,《新青年》、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还有报纸,我们早就想来看一看。”顾玉超说,主题展对个人开放之前,他们已经走进了十余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参观。

  参观中,走进第四展厅“唤起民族觉醒构筑新文化运行的中心”部分,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的范光永看到展厅中心展示的《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创刊号时特别激动,他从包里掏出了自己收藏了十几年的一本《青年杂志》,这也是一本原件,和创刊号的出版日期1915年9月15日只相差一个月,为1915年10月15日出版的《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同时,范光永还展示了一本由李大钊等人创办的“中国少年学会”会刊——《少年中国》的第二期原版杂志,而《少年中国》的创刊号正在二楼13号展厅内进行展示。不少观众看到范光永的收藏后都来围观,不知不觉间,人们由这本杂志开始讨论起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在北京的革命历史。

  推出“北京之声·博物馆”有声导览

  北青报记者从北大红楼了解到,向个人开放预约参观后,为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宣讲好展览内容,北大红楼组建了20人的优秀讲解员团队,并进行了半年的集中培训,邀请党史专家、礼仪专家等进行授课、培训。目前,周二至周五的上午9:30、10:00、10:30,下午14:00、14:30、15:00;周六、周日的上午9:30、10:30,下午14:00、15:00都会有讲解员定时为参观者讲解展览内容。

  除了人工讲解,北大红楼推出的“北京之声·博物馆”有声导览也是一大亮点。参观者可以通过扫描展厅内的二维码收听讲解内容,内容由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为主题展专门录制。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到咨询台租用专门订制的讲解设备,享受到覆盖所有展厅的一对一讲解服务。语音导览内置了8种语言的导览,以满足更多国际友人的到访参观(因疫情防控需要,适时提供该项服务)。

  6月29日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4万人次

  据了解,“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自6月29日至7月31日面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放以来,共接待团体参观950余场,共近4万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另外,自6月1日,本市多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体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50万人次。其中《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最“红”打卡地。截至目前,参观人数达3.1万余人次。线上,在“北京东城”APP推出云展厅,近5万余人通过“云”端观展;西城区的北京李大钊故居、京报馆两处旧址已接待观众29733人次,两处旧址都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参观体验活动;6月1日至7月31日,丰台区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北方的红星”、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光辉印记”两处重点专题展,以及“工人是天”“百年追随”等四处小型专题展共接待观众1700余批次、4.2万余人次。 文并摄/本报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