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拉开帷幕 亮点有哪些?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7月16日-3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这次“加长版”的会议,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

资料图:7月14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会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外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 /p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资料图:7月14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会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外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这次大会在形式上有何创新?世界遗产有哪些类别?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

  首创在线审议形式

  据媒体报道,与以往不同,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大会开幕式将于7月16日在福州举行。开幕式后大会将转为线上举行,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上首次以在线形式审议世界遗产议题。

  这次大会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包括45项《世界遗产名录》待审项目和258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相当于往届大会双倍工作量。预计《世界遗产名录》等各项清单将会有重要的更新。

  大会期间,各国会举办一系列配套活动和边会,包括中国和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以及中方主办的8场边会。

  世界遗产有哪些类别?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世界遗产的类型分别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等。

资料图:空中俯瞰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蔚为壮观。杨艳敏 摄

资料图:空中俯瞰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蔚为壮观。杨艳敏 摄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比如人们熟知的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等等;自然遗产则包括湖北神农架、梵净山等。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与意大利并列第一。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大会将审议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

  据报道,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副司长严承高此前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全球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权威评估报告《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中国比例为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为7%,中国为零。

  “我国18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无濒危状态遗产地。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整体保护状况明显优于国际平均水平。”严承高表示。

  世界遗产如何保护?

  世界遗产,被认为是“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世界遗产”自有一套详细、严格的标准,只有符合要求的才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资料图:雪后泰山银装素裹,风景如画。/p中新社发 张琨 摄

资料图:雪后泰山银装素裹,风景如画。中新社发 张琨 摄

  而且,“申遗”成功后并非代表就此一劳永逸,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曾提到,“如果放任不管使其遭受破坏的话,也可能会被‘摘牌’,即从名录中撤销”。

  “申遗”成功之后,如何保护、开发是各界关心的话题。 

  严承高此前表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始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了绿色发展,助力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

  王巍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应当鼓励文化遗产开发或利用,但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每处文化遗产都诉说着一段历史,如果能让民众前来参观、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