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应妮)作为中国营造学社旧藏的重要资料,一本1937年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唐西域记》引来关注。书中有圈点或批注的上百处,是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的手迹。专家认为,这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圈阅批注,也是首次发现林徽因在相关文献上作圈点及批注。同时,在该书的扉页、内页,分别钤盖有三枚庄严精美的“中国营造学社”朱红印章。
该册《大唐西域记》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国学基本丛书第四版本。据史料分析,由于日寇入侵,北平沦陷,1937年7月,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三人联名,将其作为中国营造学社重要资料,存入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的地下保险库中;1939年8月,天津大水灾,中国营造学社重要资料多被毁,这册《大唐西域记》得以幸存,但有明显水渍印。由此可推断,书内朱墨笔批注和圈阅(与唐代古建筑相关),应是形成于1937年2月至7月存入之前。
书影 李建明 摄
相关专家表示,判断书中手迹为梁思成和林徽因伉俪的笔迹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梁、林长期寻找和研究中国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而《大唐西域记》是其必参考的文献资料。有公开出版的资料显示,早在1930年前,梁林二人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时,即已开始研究《大唐西域记》内的雕塑。二人于1937年6月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由可推断,在发现五台山佛光寺前后,两人一定曾大量查阅和唐代木质结构相关的和唐代佛教相关的书籍。这也可进一步解释,为何书内的圈阅批注的内容多和唐代古建筑相关。
其次,从笔迹比对可以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参与该书的圈阅和批注。
笔迹鉴定专家将批注与2010年朴庐书社出品的《百年清华学人手迹选》第67页梁思成毛笔真迹进行比对,证实为梁思成真迹。而该册书的从第6页(六)到第185页(一八五),有大量的黑色钢笔圈阅手迹,圈阅内容为《大唐西域记》内几乎全部的唐代建筑文字表述,判断当为林徽因手迹:一方面是因为从人物关系来看,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工作上不分彼此。另一方面,在该书第135页(一三五),有黑色钢笔批注“此下疑有脱落”,经笔迹比对最终确定是林徽因手书。由此进一步确定,几乎贯穿全书的黑色钢笔圈阅,是林徽因留下的。
梁思成在这册《大唐西域记内》朱笔批注的,有不少为当时地名,如第八页天头,有朱笔字迹“大清池”,即指今吉尔吉斯坦境内伊塞克湖,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大湖。又有朱笔字迹“素叶水城”,即指唐代仿长安而建的碎叶城,现位于吉尔吉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
书影 李建明 摄
第一三五页的“同为一门”后,有林徽因墨色笔迹批注“此下疑有脱落”。专家经查阅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相对照,句中并无文字脱落,林徽因很谨慎地用了一个“疑”字——“疑有脱落”,这或许与她多年的欧美生活习气多少有点关系。
关于珍本《大唐西域记》为何没有梁、林二人落款的问题,有古籍旧书鉴定专家解释,书内钤有“中国营造学社”的印章,说明该书系学社的公共财物。梁、林作为学社的核心人物,能借阅该书并能出于学术研究目的在书中圈点批阅,但绝不会在不属于自己的书上盖印落款。不在书中钤上个人私印或落款,恰恰体现了二人公私分明的高尚品格。
据悉,该书将于6月5日亮相中国书店春季书刊资料文物拍卖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