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家国情怀 汲取奋进力量

  • 我要分享:

  感悟家国情怀 汲取奋进力量(人民眼·重温红色家书

  引 子

  双手被反捆,却昂首挺胸、含笑赴死!每当看到父亲王孝和24岁那年牺牲前的照片,73岁的王佩民都会潸然落泪。

  1948年9月30日,中共地下党员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英勇就义。一组《大公报》记者拍摄的照片,记录下王孝和慷慨就义的最后时刻。  

  是怎样的力量,能够令人以笑容直面死亡?

  王孝和牺牲21天后,遗腹女王佩民出生。70多年来,她一直在“找寻”父亲。面对父亲临刑前的笑容,她特别想知道,父亲当时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王佩民竭尽所能找寻跟父亲有关的事物。父亲留下的珍贵遗产,除了这组照片,就是在狱中写下的家书。展信若晤,见字如面,一封封家书让王佩民跨越时空走近父亲、读懂父亲。

  在被捕后5个多月的铁窗斗争中,王孝和写下了50封家书,平均3天一封,最短的53个字。佩民的名字,正是他在遗书中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起的。临刑前,他仍不忘在遗书中勉励工友:“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

  王孝和牺牲一年零一天后,新中国宣告成立。王佩民渐渐明白,书为心画,笑由心生,心中希冀光明,笑容自然流露在脸上,这笑容里有对敌人的轻蔑,有对光明的期盼,有为信仰而牺牲的坦然自若,这是信仰的微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片纸千钧重,家书意万重。近70年来,评弹、戏剧等反映王孝和家书的文艺作品迭出,蕴藏在笺札中的烈士形象日趋丰富立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王孝和,循着事踪笔迹,从字里行间感悟家国情怀,在薪火相传中汲取奋进力量。

  “00后”演员心中的原型王孝和

  “走近王孝和,方能演好《王孝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同龄人”

  学艺5年多,登台一年半,21岁的上海评弹团演员季毅洋第一次担纲主演,角色正是王孝和。3月27日,评弹《王孝和》在上海天蟾逸夫剧院复排重演,3名主角中,两名是“90后”“00后”演员。

  一双素手轻拨琵琶,五指连弹奏动三弦,柔情汩汩的吴侬软语间,多了几分荡气回肠——“好容易养儿到如今,今天完成了我一生。总算是做人目的未违背,未曾轻掷好青春……”季毅洋娓娓道来的这段唱词,出自王孝和致父母的遗书。

  评弹《王孝和》始创于1955年,今年初入选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不久前,上海评弹团组织青年演员赴龙华烈士陵园为王孝和烈士扫墓,季毅洋逐字逐句研读50封家书,王孝和的形象在他心中愈发清晰。“之前,台词是背下来的,如今脱口而出。”放下一沓写满笔记的台词本,眼眸清澈的季毅洋若有所思:“走近王孝和,方能演好《王孝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同龄人。”

  15岁那年,季毅洋考入苏州评弹学校。这个年纪的王孝和,是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一名在校学生。他选择英语专业与儿时经历密不可分,王孝和的父亲王福定是名轮船火夫,因语言不通,常遭外籍船老板欺辱。王孝和决心学好英语,将来为父亲和工人们争取权益。即便被捕后身陷囹圄,他仍牵挂着海上漂泊的父亲,在11封家书均有提及:“父亲之船可到了吧!他老人家身体可好?”“请父亲勿必为男多虑,还是安心上船去为盼”……

  17岁那年,季毅洋第一次从专业必修的弹唱课上听到王孝和这个名字。正是17岁的年纪,王孝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宣誓入党这天恰是5月4日。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的王孝和史料陈列展,至今保存着王孝和亲笔写下的一张泛黄纸条——“守纪律,组织利益第一。D的秘密不得疏忽轻泄。负责任,规定任务要完成。多计划,养成独立的能力。同志间,勤勉和批评相爱惜。”其中,D是共产党的代称。朴实无华的句子,饱含着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赤诚。

  19岁那年,季毅洋毕业参加工作,成为上海评弹团的一名演员。同样的年龄,王孝和考入上海电力公司杨树浦发电厂,在总控制室当抄表员,自此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他参与组织了1946年的上海电力公司大罢工和声援1948年的申新九厂罢工运动,年纪轻轻就挑起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党团书记的担子。王孝和被捕后,家书中附着的一份律师辩诉状这样评价:“被告人王孝和在上海电力公司服务有年,工作勤劳,待人笃诚,深为员工同人所器重,故得被推选为工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