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拖 水晶杯 方向盘……是谁穿越了谁

  • 我要分享:

  人字拖 水晶杯 方向盘……是谁穿越了谁

  三星堆出土了个“火锅”?近日,随着三星堆遗址考古重新发掘,一件三星堆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被戏称为四川火锅的“祖师爷”。其实,像三星堆“火锅”这样的疑似穿越文物还有不少,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让我们为古人的超凡智慧和技艺所深深折服。

  这是……广东人丢下的人字拖?

  在时尚界,挎包可以说是万能百搭经典款,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挎包了。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有一幅壁画,画面上一位近侍女头梳双丫髻,一手执杖,一手持巾,身边的树枝上挂着一只豪华女包。包的款式是永不过时的翻盖款,翻盖呈莲花状,上面还有红色的条纹。是不是非常眼熟?  

  唐代有很多配饰,反而是男性佩戴得多,女性使用的少,甚至在唐代壁画中出现的女性佩戴鞶囊时还需要穿男装。你能想象吗?像马鞍包这种潮包,在唐代经常为男子所佩戴。在唐乾陵藩君长石像里,就有一些刻有马蹄形状的鞶囊。这种鞶囊上面有一个弧形的囊盖,佩戴于腰部的右下方。此外古代还有“水桶包”,那就是圆筒形的鞶囊。它的囊身并不是简单地用一张布做成圆筒状,而是分成三部分,下面还有囊底。囊口处则用绳子系口,绳口两端还精心地做了一点小装饰。唐代段简壁的几幅壁画上的男侍所佩戴大的就是圆筒形的鞶囊。

  不仅潮包,古人的潮鞋也有不少呢。新疆小河墓地出土有一双皮靴,根据碳十四检测结果显示,它距今大约3800年,属于我国夏商时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皮靴已有帮底分件,鞋面也有最基本的分割,整个靴子由靴底、前帮和后帮组成,正中涂有一条红道,红道两侧穿数个小孔,内对插羽毛,一条毛绳在靴筒上绕两圈后系紧。不得不说,夏商时期的人们审美还是在线的,这时尚表达力放在现在也会是爆款吧!与现在的雪地靴比起来,从整体的造型来看,帮面的分割以及制作的工艺都非常相似,只是材料丰富了些,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罢了。

  千万别以为皮鞋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战国时代,古人就已经穿上了皮鞋。这双战国时期的“皮鞜履”,憨憨而舒适的样子,难道不像白领精英必备的豆豆鞋?

  南宋时,出现了一种球靴,可以说算是“1000年前的足球鞋”了。最重要的是鞋底的铁钉——与现代球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皮靴的鞋底部镶有15颗铁钉,比赛时可以防滑,鞋帮为约3层皮革,用丝线绳纳制成,鞋底为约8层皮革由麻绳纳制而成,鞋面光滑,涂以黑漆,鞋筒外有供穿时扎紧的皮带。南宋球靴真正做到了功能性强、质量好、穿起来方便,可谓是良心国货。

  元代赵孟頫画有一幅《红衣罗汉图》,菩提树下,一罗汉穿着红色袈裟,盘膝而坐,左手向前平伸,掌心向上,作“说法接引”姿态。注意看罗汉下方,赫然有一双大红色人字拖,和我们穿的人字拖一模一样!让人不得不生出怀疑:这是……广东人丢下的?

  1762年,乾隆皇帝曾仿过此画(《仿赵孟頫罗汉像卷》,图中人物神态动作、背景布景、笔法风格都严格仿照原画,只在一处做了修改,那就是“人字拖”。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热爱艺术,并遵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原则,体现在这幅画中,就是把人字拖变成了俗气的红绿撞色款。

  你可能想不到,最初这种人字拖潮流竟然是僧人引领的。至迟在南宋,脚穿“人字拖”出现在行脚僧中,是印度和尚带来的。这种“人字拖”可能起源于印度,然后传入越南。据南宋人周去非在他的《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交趾人足蹑皮履,正似今画罗汉所蹑者。以皮为底,而中施一小柱,长寸许,上有骨朵头,以足将指夹之而行。或以红皮如十字,倒置其三头于皮底之上,以足穿之而行。皆燕居之所履也。”

  这幅《红衣罗汉图》中僧人的容貌和浓密的胸毛都暗示他是一位印度僧人,南宋周季常、林庭圭所作《五百罗汉图》中也多次出现红色人字拖的身影。

  这个水晶杯长得也太……不文物了

  “民以食为天”,古人在吃饭方面的创造力更是惊人。此次三星堆出土的“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自带鼎足,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既美观又实用。其实这种器具的用法和现代的火锅相距甚远,它的基本功能是炖煮,是拿来加热食物或者给食物保温用的,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古代火锅最早的雏形。不过,有意思的是,古人早就有分开加热食物的意识了,西汉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分为三格或者五格的锅具,可以说是九宫格的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