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排《香山之夜》打破历史戏常规

  • 我要分享:

  北京人艺排《香山之夜》打破历史戏常规

  1949年3月25日,是中共中央正式迁至北平并入驻香山的日子。为纪念72年前的这一天,今年的3月25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剧目《香山之夜》将在首都剧场首演。

  话剧《香山之夜》由总政话剧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剧李宝群执笔,任鸣导演,北京人艺演员王斑和特邀演员方旭分饰毛泽东和蒋介石。全剧聚焦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攸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时刻,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内心活动为主线,带入同一时间蒋介石在浙江溪口住处的内心活动,将不同时空的人物放在同一戏剧场景里,展开了一场极具艺术想象力的“超时空内心对话”。首演前夕,新京报记者采访主创,揭秘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戏《香山之夜》的幕后创作故事,以及新作亮点。  

  导演任鸣

  阅读毛泽东书籍达30余部

  在今年众多建党百年献礼剧目中,《香山之夜》可谓是一部打破了常规戏剧创作手法,视角新颖独特的舞台作品。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李宝群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赴实地采风、体验生活,用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结合大胆的艺术想象,塑造出了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时通过以“小”见“大”,用一个时间节点、两个人物对话的形式辐射出整个历史发展脉络。

  导演任鸣介绍,从2019年4月决定创排至今,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编剧李宝群对剧本先后进行过八次修改,在此基础上,任鸣带领主创团队查阅大量党史资料,对戏中史实内容反复论证,同时北京市委宣传部更是先后分四批邀请党史专家为剧本提出修改意见。为排演好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任鸣坦言,两年来,除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外,他本人仅阅读毛泽东相关的书籍及著作就有30余部,而涉及蒋介石的书籍目前也有15部之多。

  任鸣在《香山之夜》中充分发挥戏剧的假定性,设计了在其他戏剧作品中不常用到的“套层式结构”,在这部作品里,两位演员在戏中扮演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同时,也可以跳出戏中人,以演员的身份分析人物的内心以及舞台上的表达,在遇到特定的情境下,他们又可以化身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叙述者,在三种不同的人物设定间穿梭。任鸣认为,《香山之夜》讲的是国民党的失败与中国共产党的最终胜利,因此需要他们二人在舞台上不断总结各自政党的历史,分析成败与得失,设定让两位演员在不同的时空和角色当中去转换,能够非常好的发挥戏剧性。从戏剧本身而言,这不仅是一部值得研究的戏剧作品,也需要演员很强大的舞台表现力。

  主演王斑

  增重12斤突破“湘潭”语言关

  作为曾在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中出演过年轻时代毛泽东的北京人艺演员王斑,从接到这个任务开始,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王斑眼中,《香山之夜》与其说是一部舞台作品,不如说是一堂鲜活的党史课。“通过这部作品,党员干部应该好好学习我们党的优秀传统,这才能让党更健康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也是建党百年推出《香山之夜》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

  为了让剧场里的观众相信自己像毛泽东,王斑第一步便是从外部形象入手,不仅多次跟剧院化妆师沟通和实验,还亲自拜访知名的发型师进行头套制作,以求在最大程度上接近毛泽东在香山时期的形象状态。1949年毛泽东56岁,身材与抗战时期比略有发胖,刚刚为了其他角色减重到154斤的王斑,为完成毛泽东香山时期的形象,增重到166斤。“其实演员的减肥和增肥都是很辛苦的,但唯独这一次增肥,让我心情特别愉悦,因为我有目标和方向。”

  每天排练前,翻开《毛泽东选集》当作课本去大声朗读,已成为王斑排练前的必修课。他认为,只有毛泽东的著作念熟了,熟悉语境以后,演员在台上才敢有勇气张嘴说台词。在王斑看来,《香山之夜》里两位特殊的人物,在台上隔空交锋的不仅仅只有思想,还有人生格局,初心和使命的交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共产党的初心就是这样一直传承下来的,而《香山之夜》既有其政治上赋予的说服力,在艺术上也有非常大的创新和立意。”

  作为北京人艺第一次出现“毛泽东舞台艺术形象”的演员,王斑一直在思考,应该靠什么来支撑这近100分钟的表演?王斑坚信,靠的还是毛泽东的思想以及戏剧语言上的表现力。为了学好湘潭话,王斑除了看大量影像资料,还专门找了湘潭人,用湘潭话将剧本中毛泽东的台词全部录了一遍。“其实把湘潭话学下来并不难,但《香山之夜》主要靠的就是用语言的传递来展现伟大的思想,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台词既要让观众听得懂,又要有毛泽东乡音的亲切感,这才是语言创作上的根本所在。”

  特邀主演方旭

  表演避免“脸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