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化理论探索核心与建设经验

  • 我要分享:

  在新中国70多年的辉煌历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三大重要理论成果。一是在“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二是在“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三是在“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再到“新时代”,文化发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讴歌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时代新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不断诠释和渲染中国特色,书写了中华民族新史诗。在立足现实国情、回应时代关切中,我们以文化理想的弘扬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以文化成就的辉煌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助力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从总体上看,“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有力拱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双重属性,在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教化的同时,积极发掘文化的商业属性,在解放文化生产力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凸显了文化的经济维度,有效增强了国家“软实力”;“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化竞争在全球战略格局重构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文明价值引领的作用愈加彰显。在历史的螺旋式上升和理论探索中,文化的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文明价值相互交织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向全球高势能地位跃升,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繁荣兴盛。这既是实践的探索,也是理论的创造,更是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生动写照,并正在形成获得世界普遍认同的中国文化理论学术话语体系。  

  一方面,理论探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随着文化自觉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的格局。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其中,核心要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释放和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理论探索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以文化建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

  回顾新中国70多年文化建设历程,三个历史时期围绕三个核心词形成了鲜明的价值指向。“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主要强调政治功能,“政治”是核心词,文化建设旨在巩固党的领导权。在理论探索中,文化发展紧密围绕国家独立强化政治认同,重在捍卫社会主义政权,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红色经典中展现出追求革命精神的宏大叙事和共产主义理想。

  “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凸显经济维度,“经济”是核心词,以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夯实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经济基础,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发展被纳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大局,文化以独立形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思想解放中迎来文化大发展的机遇,伴随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大众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彰显了文明价值理念,“文明”是核心词,文化在人类文明跃升中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越来越多的精品在文化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涌现,文化自信在勇攀艺术高峰中进一步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日益高扬。中华民族在历史和现实的逻辑统一中迈向文化繁荣兴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也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