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4日电(袁秀月)110年前的9月24日,天津小白楼万家迎来了一个小儿子,祖母给他取名家宝,小名添甲,这便是曹禺。曹禺在海河边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虽然衣食无忧,但压抑的家庭环境和自幼丧母的悲痛,使他稚嫩的心里淌满了苦闷。
资料图:万方与父亲曹禺在家中 (图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提供)
他自小热爱文学和戏剧,23岁时,他的苦闷随着他的文字喷薄而出,写就了《雷雨》,这部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部剧作。
110年过去,《雷雨》仍在舞台上一遍遍演出,面向更年轻的观众。曹禺的女儿万方,也以创作的方式与父亲对话。在央华戏剧制作的连台戏《雷雨》《雷雨·后》中,她担任后者的编剧。
我们今天说起曹禺都在说些什么?《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故事,中新网独家专访了万方。
万方(右)、刘恺威(将在《雷雨》《雷雨·后》中饰演周萍)
一个诱惑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1936年,在《雷雨》出版单行本时,曹禺曾在序文中写道,《雷雨》可以说是他的“蛮性的遗留”、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在提及《雷雨·后》的创作初衷时,万方也用到了类似的表达——“它是一个挑战,而且是一个诱惑”。
作为曹禺的女儿,万方从小就看《雷雨》,从四五岁一直看到自己成了编剧,从完全不理解到对《雷雨》的认识不断加深。在这期间,《雷雨》话剧演出、影视剧改编不计其数。有的演绎她觉得有意思,有些也会觉得不太对。
“当我觉得遗憾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作为一个编剧又是他的女儿,我就特别想从我的角度来改编一次。”万方说。
诞生80余年,《雷雨》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但却没多少人知道,《雷雨》还有序幕和尾声。在序幕和尾声中,“雷雨”那一夜已过去了十年,一对孩童兄妹意外闯入周公馆(十年后成了医院),议论住在这所阴森大房子里的两个老人(繁漪和侍萍)。
《雷雨》封面
曹禺曾说,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
这也是《雷雨·后》故事的出发点,它从周朴园、繁漪、侍萍的老年开始。该死的早已死去,活着的人度过了漫漫人生。
在经历了命运的悲剧之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子?万方说,她给了繁漪从未获得过的自由,但是以非常残忍的方式——她疯了。而侍萍,万方希望在《雷雨·后》中展现她像大地一样深厚的、能够承载一切灾难的能力。至于周家的主人周朴园,也将与以往不同。
不过万方也澄清,《雷雨·后》并不等于“雷雨之后”,不是说这一切就是《雷雨》之后发生的事情,是改编而非续集。“我希望即便没有看过《雷雨》的人,也能知道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和他们经历了之后的人生状况。”
在万方看来,经典改编肯定要忠于原著,但不能从风格、结构、语言方面都照搬,那就失去了改编的意义,她认为要忠于原著的魂,而《雷雨·后》忠于的就是《雷雨》中的人物。
连台戏《雷雨》《雷雨·后》主创合影。
《雷雨》写的是人,写的是人性
《雷雨》的魅力是跨越时空的。有人痴迷于它的戏剧结构,也有人爱它对于人性的描写。它的主题也在不同时代得到不同的诠释,从最初的“社会问题剧”,到后来的反封建、反家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