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山谷中的廊桥遗梦

  • 我要分享:

  北涧桥与矴步

  浙南山谷中的廊桥遗梦

  文、图/叶克飞

  发于2020.9.14总第964期《中国新闻周刊》

 

  《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虹桥,横跨汴水两岸,宛若飞虹,惜今已不存。若要在现实中寻找同样结构的桥梁,浙江温州泰顺县是最好去处。

  上世纪80年代初,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前往包括泰顺在内的浙南山区,考察大量留存于该地区的叠梁木拱廊桥,确定其为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

  如今在泰顺境内,唐宋与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共有46座,其中15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多、工艺之巧和造型之美,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

  与泰顺廊桥的初见,是在仙稔乡仙居村的仙居桥。在山间狭窄的县道中兜兜转转,两侧都是密林,几乎遮天蔽日,直至一个大拐弯,眼前才豁然开朗。仙居桥就静静立于路旁,横跨山谷之间。

  在泰顺廊桥中,仙居桥的造型远远称不上最美,线条甚至还嫌过分简单,但要说与周边景致的配合,还有名字的贴切程度,在我心中可独占鳌头。

  既然是“仙居”,自然少有人居。仙居桥因仙居村而得名,但距离仙居村也有数公里之遥,人迹罕至,即使是当下交通越来越发达,也并未使之变得热闹。因为省道的开通,大多数人进入泰顺都会错过与仙居桥的相遇,除非途经使用频率已极低的县道抵达。

  仙居桥是古官道山谷间的必经之路。数百年间,无论来往客商,还是附近村民,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建桥者既考虑到了人行,也考虑到了来往的马车、牛车和手推车,因此中间以方石垒成阶梯,两侧则以圆石砌成坡道。

  桥始建于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后经历三次重建,如今所存的桥梁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的。从侧面看,它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弧度,34.14米的跨度,在泰顺廊桥中首屈一指。仙居村的清代文人张天树曾写下一首《长桥夕虹》:“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泛泛,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

  这等景致如今仍可见到。步入廊桥,16间桥屋两侧各有木板搭成的长凳,可供人休息。桥下溪水潺潺,伸向远方,两边草地如茵,树木覆盖山谷,正应了“仙居”之名。

  仙居桥乃至泰顺廊桥,多半比周边村落历史久远。当年泰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廊桥不但连通山谷、跨越河流,还能供人休息甚至过夜。后来人口增长,商贸往来增多,才在廊桥周边陆续建起村落。

  从仙居桥前往泰顺廊桥文化园,直线距离不远,可却需整整一个小时。驾车在山间公路盘旋,真切感受到了泰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

  泰顺地处浙南,与福建相邻,群山林立,古时便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一向人迹罕至。但遗世而独立并不等于封闭落后,历朝历代,众多名人贤士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至此。多种文化在此交融,对文学、建筑乃至桥梁都影响极深。《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虹桥结构能在泰顺保全,也是文化交融的结果。

  泰顺廊桥数量众多,泗溪镇的两座廊桥仅相隔数百米,被称为姐妹桥,其中北涧桥更被誉为“世界上最美廊桥”。

  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全长51米,跨度达29米,桥上有桥屋20间。欣赏它的最佳角度,是在北溪对岸,隔矴步相望。

  所谓矴步,也称碇埠,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桥梁建筑,《中国桥梁史话》称之为“原始桥梁的雏形”,多建于水不深但较宽阔的山溪中,供人们步行过溪。山区河道不稳固,不宜建桥,古人便就地取材,以石块砌成矴步,不但简单且低成本,还牢固结实,便于维护。

  泰顺矴步极多。北溪上的矴步分高低两级,宛若钢琴键盘,所以得名“琴桥”。北溪流经此处,被石碇分成一股股溪流,水花飞溅,晶莹夺目。北涧桥则横向跨越两岸,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弧线,一身红色在青山绿水间极为出挑。顶端飞檐翘角一看便是“浙江造”,顶端的二龙戏珠做工精美,四个飞檐上则是鲤鱼跳造型,而且是龙头鱼身,描绘的正是鲤鱼跃龙门的那一刻。

  走在矴步上,很容易感受到旧时气氛,那一齿齿石碇,堪称岁月的琴键。

  矴步与北涧桥的相交处有一棵千年古樟树,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伸至溪面。树下一条沧桑石径,伸向北涧桥,右侧是一排老木屋,有商店也有茶馆。因为紧邻村子,北涧桥人来人往,桥边自然形成了商贸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