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在这里读懂上海的坚强(4)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在这里读懂上海的坚强(4)

2020-08-14 14:12作者:采集侠

  吴景平:上海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是一座工商业为重的大城市。做生意,讲究的是在商言商。但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在一次次民族危机中,越来越被推到第一线,上海的市民和商业社会也一直在以各种方式贡献、甚至做出牺牲。

  1937年淞沪抗战时期,100多万军队在上海奋战3个多月,后勤力量完全依靠上海,还不包括当时许多市民目睹战火,就地参军。上海,虽然不是抗战军事的前沿,但一直用尽全力确保中国的抵抗力量能够持续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可以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过去谈论上海,说到上海的灯红酒绿、小资情调,谈到上海人的精明、算计、唯利是图。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整座城市非常团结,民间力量高效且有号召力,坚持开市营业与抵制日货的运动同时展开,成为市民凝聚共识的生动课堂。全面抗战8年,也是上海在新历史环境下凝聚城市精神的8年。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这样的人类公敌,上海市民关注的不是小我的得失和利益,他们倾其所有抵御外敌的壮举,令人动容。

  上海是一座多元的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兼容并包。这座城市特别善于自我调节,把控前行的方向,不会固执已经被时间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所以,你可以用很多形容词形容上海,唯有“保守”这两个字的帽子,是上海戴不上的。

  另外说到经常被赞扬的契约精神。回顾全面抗战8年,仅从经济角度,也可以看到上海重信守诺和敢于担当的城市精神。上海以商立市,是各种文化交流汇聚的枢纽城市,这里的人们不是只知关起门来保全自己,而是具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责任意识,在危难之际也关注彼此之间的互助互动,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敢于提出超越眼下困境的长远目标。注意到这些,不仅有助于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或许可以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上海。

  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海都常被人称赞是“一个任何梦想都能实现的伟大城市”。上海离世界很近,离市场很近,离各种观念与潮流也很近。但最终,上海又不会随波逐流而迷失自我,即便历尽劫难,它坚守和沉淀下来的制度文明水平,彰显了它对社会经济领域规律的尊重。而这种对规律的尊重和担当,也成为一种融在城市血液里的气质。

【编辑:刘欢】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