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师生读城记(2)
“想象”与“记忆”是陈平原都市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想象都市的媒介,不止文字,他更强调图像与声音的妙用。关于图像北京,可参看《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中的相关论文。更有挑战性的课题是利用文字与图像,复原北京的声音风景。我曾在课上问学生,如要为北京建一座声音博物馆,你觉得什么声音能代表这个城市?有人用刘心武的小说来谈钟鼓楼,有人引竹枝词中“冰盏丁冬响满街,玫瑰香露浸酸梅”,有人从齐如山《故都市乐图考》中发现磨刀剪的“惊闺”,有人在《北京风俗图谱》中搜寻各种叫卖声,还有人翻出陈师曾笔下“夕阳院落听宫徵”的话匣子。除了这些已经消逝的声音风景,能代表北京的还有晴空中悠远的鸽哨声,入夏后草丛里的蟋蟀声……去年一位同学的课程作业,出乎我的意料,他注意到北京站“东方红”的报时声。他陈述选题缘由时说:
北京站是一个纷杂之地,“三教九流”这里都有,偷偷倒票的黄牛、附近小宾馆的揽客者、黑车司机,隐秘地在此生存。它也汇集了很多情感,每天多少幕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在此上演,这里有最鲜活的人世。北京站是一条分界线、一圈结界、一个“中转站”。尽管北京站是很多人的终点站,但是这里是作为很多人背井离乡踏入北京这个新地界的中转站。这里有对未来热切的期望,奔生活的真实。
因此我想探索关于北京站“敲钟人”与北京站,与“东方红”之间的故事以及客居者、北京人和北京站曾经的牵连,“东方红”这个旋律在他们生活中曾有过什么样的痕迹。
这段选题陈述让我想起陈平原在回答“为什么是北京”时谈到他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初春破晓时步出火车站,闻到空气里有一股焦糊味,是凛冽的北风、家家户户煤炭的呼吸、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再加上汽车尾气搅拌而成的气味,这就是北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北京记忆。都市研究的意义,除学术上的推陈出新,理应包括代际间的记忆传承。在这方面,学生给我的启迪与感动,比我在课堂教给他们的东西多得多。对90后、00后而言,接触都市研究与其说是为了掌握一套高大上的理论话语,不如说是个体的回溯与探寻。他们从个人成长史中提取的记忆符号,往往能打破我对北京的刻板印象。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筒子楼、学而思也是北京。豆汁、灌肠、卤煮是北京,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未尝不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一位辅修生,将北京公交系统比作“任督二脉”,按运行路线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留意到这两种性格的公交路线,冬天车窗上创作风格的不同。还有一位学生提交的作业是“城市的裂缝”,关注那些三不管地带的街头露宿者。这些敏锐细腻的观察,已走出怀旧的情绪,触及城市发展的代价,进而有为“失语者”发声的意愿。从平原师处学到的视野、方法,从学生身上看到的好奇心、正义感,都成为我在都市研究上继续前行的动力。
寻访老北京
“爱美的”田野考察侧记
寻访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指导教师:袁一丹
南柳巷与童年记忆
文/闫思雨 闫巍
南柳巷是我们组成员都很喜爱的女作家林海音的故居,偶然在电视上看见关于林海音故居的报道,一下子就想起了孩提时期读的《城南旧事》,所有记忆纷涌而至,无比怀念。怀念回不去的童年时光,怀念小时候的一切。
林海音生于日本,后随父母返回台湾,后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并写下了《城南旧事》这本脍炙人口的童年追忆录,引起无数共鸣。我们本身就是出生在小胡同的北京土著,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北京城的变化已经很大了,但仍能跟着《城南旧事》回到童年,所以也想去《城南旧事》的摇篮南柳巷,去重温《城南旧事》和我们一去不复返却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后一片净土的童年。
法源寺尽兴归
文/陈凯迪
四月维夏,犹有暮春之感,访真觉寺,四顾寂寥,石像静穆,颇有访古探幽之趣。灵光乍现,遥想宣南法源寺,唐代古庙而绝少人问津。人道是,戊戌梁、谭二人尝访。千禧年间,因琉球李敖同名小说,坊间讹其提名诺奖,暴得大名。甲午年又得燕都田氏沁鑫,改编为话剧。一时传为佳话,法源寺门庭若市,访客络绎不绝。是岁维新两甲子,遂定北京法源寺为题以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