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中的北京人(4)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科举状元中的北京人(4)

2020-07-01 17:00作者:采集侠

  康熙二十八年(1689)麻勒吉因病去世,死后十年,兵部弹劾他在广西有失职和不法行为,朝廷将他的官职和荣誉一起削去,麻勒吉死后成为平民,所以他的事迹很少被人所知。

  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满榜状元叫图尔宸。图尔宸,生卒年不详,字自中,顺治十二年(1655)满榜乙未科状元,满洲正白旗人,擅诗文。顺治十一年(1654)图尔宸应试满洲乡试,考中举人,次年参加会试,录取五十名,图尔宸名列其中,殿试时赐满榜状元,榜眼会元贾勤,探花索泰。图尔宸中状元后,入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官至工部侍郎。

  有的学者认为麻勒吉、图尔宸两位状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状元,不过,满榜没多久就废止了,而且清朝规定,满人参加科考不得列鼎甲,故有“满(蒙)不点元”或“旗不点元”之说。其目的是防止满人重文轻武,与汉人争科名。不过,另有说法指出,从康熙八年(1669)开始,满洲旗人可在乡、会试中与汉人一起同考,同榜揭晓。

  两榜合并后诞生了一位满族状元崇绮。崇绮(?-1900),字文山,阿鲁特氏,满洲镶黄旗人,原蒙古正蓝旗郑亲王端华的女婿,崇绮同治四年(1864)乙丑科状元。

  崇绮的父亲赛尚阿,是清朝蒙古族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他是煊赫一时的清朝重臣,历经乾、嘉、道、咸、同、光六朝。

  崇绮的科举经历非常有戏剧性。据记载,清同治四年(1864),崇绮参加科举考试,殿试时,阅卷官将前十名的卷子,送呈皇帝亲笔阅圈后发榜。

  按照规定,卷子应由皇上亲自御批,但这年,同治帝只有10岁,还不能担负如此大任,只好由两宫太后代行。慈安不善处理朝政,便由慈禧亲自御笔阅圈,当她看到卷子文字遒劲有力,内容也非常不错,便阅圈为一甲一名,当拆开试卷时竟然发现这位考生竟然是蒙古正蓝旗人崇绮,这是清朝开国以来从没有过的先例。如果不录取,但慈禧已经阅圈,不可当儿戏,可是录取崇绮,又打破了以往的惯例,慈禧一时拿捏不准,只好将问题抛给朝廷庭议,经过大臣们的阐述,又进行了个别讨论后,最终得出八字结论:“但凭文字、何论满汉。”

  颇费一些周折后,崇绮状元及第,成为历史上以旗人身份考取状元第一人,一时成为朝野的热门话题。朝廷也大加宣扬,因为崇绮的状元及第向士人展现了朝廷在科举考试上不唯身份、尊重人才的选拔宗旨。

  除了满族状元,北京还有一位汉人考中状元,他叫陈冕。陈冕(1859-1893),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字冠生,原籍浙江,光绪元年(1875)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会试,获得第一名,成为会元,当年参加殿试时,25岁的陈冕连中二元,成为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值得一提的是,陈冕参加乡试时籍居顺天宛平的祖父陈显彝家。据钱陈群《香树斋文集》记载,陈冕当年参加科考可以在其父陈恩寿居住地山东省参加科考,也可以在顺天参加科考。但因为陈冕在顺天宛平参加乡试,应为顺天宛平状元。

  陈冕中状元后曾在山东济南帮助父亲抗洪赈灾工作,因操劳过度逝世并安葬于济南。据此,有的材料记载陈冕为济南状元。

  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一书曾推举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八位状元,陈冕位居其一。可惜他英年早逝,所以知道他的人不多。

【编辑:田博群】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