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中的北京人(2)
辽代第二位来自北京的状元是张俭。张俭(962-1053),字仲宝,幽州府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原籍清河,后徙籍于宛平,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被选为状元,此科共取进士两人,除了状元、榜眼连个探花也没有,录取那么少,考上实属不易。但因为本身录取得少,张俭这个状元叫得没那么响亮,也很少被人了解。
张俭历任云州幕官、枢密使、节度使以及左丞相等职,先后受封为韩王、陈王。张俭出身官宦世家,生性正直,不喜虚夸,崇尚“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诗句)。他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只食一菜,俸禄有节余时,便接济亲朋好友。
辽兴宗即位之初,见他袍子破旧,觉得寒酸,便暗地里派人用火钳偷偷地在他衣服上烫个窟窿,心想张俭这回该换件新的吧,谁知后来上朝时,张俭还没把那件破衣服换下来。辽兴宗问其缘故,张俭说:“这件袍子我已经穿了三十年。”
辽兴宗十分感动,但张俭毕竟是一国丞相,不能太寒酸,辽兴宗让他到内物府选些布锦,张俭奉诏只拿了三匹粗布。张俭九十一岁时去世,葬于析津府宛平县仁寿乡陈王里。1969年,张俭的墓志铭在北京西城桦皮厂出土。
与张俭几乎同时期的还有一位北京的状元:杨佶。杨佶,字正叔,生卒年不详。辽代南京(今北京市)人,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状元。杨佶幼年时聪慧过人,有见识者认为他是个奇才。成年之后,杨佶更是声名远扬。开泰八年(1019),燕地闹饥荒和瘟疫,百姓中很多人沦为饥民,不少流落他乡。此时任南京留守的杨佶,打开粮仓,赈济缺粮或断粮的百姓。重熙十五年(1046),杨佶被任命为武定军节度使(即奉圣州节度使,奉圣州辖区涵盖今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南部边缘)。当时境内大旱,庄稼都快要枯死了。杨佶任职的当晚,天降霖雨,润泽万物。百姓做歌说:“何以苏我?上天降雨。谁其抚我?杨公为主。”后来,杨佶三次请求辞官回乡,皇帝许之,每月拨给钱粮、侍从奴仆。杨佶后来著有《登瀛集》,《辽史》也有他的记载。
辽代还有一位“北京”状元,他叫韩昉。韩昉(1082-1149),字公美,燕京宛平人(今北京市丰台区)人。《金史·文艺传》称韩昉为燕京人,《中州集》卷八称韩昉之子韩汝嘉为宛平人,按据《辽史·地理志》,宛平为大兴府属县,而析津府、大兴府皆指燕京,因此,称韩昉宛平人无疑更为确切。
韩昉为辽天祚天庆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曾任右拾遗、史馆修撰等职。辽朝灭亡后,金太宗授他为昭文馆直学士,后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韩昉86岁时病逝于家中。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甚为宽容。韩昉善属文,尤长于诏册,所著《太祖睿德神功碑》为人称誉。
金代
北京父子状元传佳话
金代收国元年(1115),女真族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占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区),后入主中原。金朝科举始于太宗天会元年(1123),初无定所,也无定期,金天会五年(1127)占领北宋后,采取南北选士的政策。南部是原北宋所控制的区域,多以经义科,北部则为原辽控制的区域,多以诗赋科为主。 金代,北京出现了一对著名的父子状元。他们便是吕忠翰、吕造(慥)父子。吕氏父子是大兴府(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吕忠翰是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状元,曾任莫州刺史,翰林直学士,以贺南宋皇帝生日使身份出使过宋。吕忠翰的儿子吕造(1165-1227),字子成,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词赋状元。
元好问在《续夷坚志》卷三记载:“吕状元造,父子魁多士。”现有一首关于他们的残诗:“状头家世传三叶,天下科名占两魁。”状头即是状元,“三叶”是“三世”的意思,历史上有“吕家一门连续三世状元”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存在,吕造的曾祖父吕嗣延是辽寿昌年间的进士,吕延嗣有两个儿子,长子吕岩、次子吕介石(进士)未中状元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三世”是指前文提的到吕德懋,吕氏家族是辽金两朝知名的科举家族;也有的学者认为,“三叶”很可能是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