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博物馆如何“美”起来?“美”如何永流传?(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吴为山:博物馆如何“美”起来?“美”如何永流传?(2)

2021-08-27 21:34作者:采集侠

  中国美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各类藏品已经超过十二万件。按类别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水彩、水粉、书法、漆画、摄影、和民间美术等。

  如此品类众多的艺术品各自对于“栖息地”的要求也各有差异。

  吴为山介绍,大部分藏品对保存环境的要求基本一致,对于需要“个别订制”储藏标准的艺术品,他指出,一些特殊类别的藏品具有一定的存储个性,如摄影作品的存放就需要配有专门的低温库房,而丝毛类别的藏品存放,也需要对库房环境进行特殊设置。

  此外,一般情况下,含有外框的藏品,比如有外框的油画、中国画作品,要把它们悬挂存放在网架式储存设备上;卷轴形式的中国画作品和没有装裱过的作品,大多采用封闭式抽屉进行存储;雕塑等立体藏品采用开放的搁板式存放架放置;陶瓷、玉石雕等藏品还加装了囊匣做进一步的保护;大型、重型雕塑或装置作品,通常借助木质托板落地存放,还可以利用叉车或液压升降车存放于载重架上。在藏品装具的选择上,也以无酸材料为主。

  同时,在中国美术馆的众多藏品中,除了中国出现的艺术大师和名家的代表作,还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刺绣、剪纸、皮影、泥塑等民间美术珍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如此众多的艺术藏品“栖身之所”的“订制水准”,中国美术馆的库房目前储存藏品的技术条件也与高科技相伴一路进步。

  首先是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稳定的气体灭火系统,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和多种形式的密集型画柜、画架,来满足各类不同形式藏品的存放需求。

  在遵循满足现行国家规范的前提下,中国美术馆本着有效保护藏品安全,消防灭火系统自身不对藏品造成次生损坏,和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的原则,采用了稳定的气体灭火系统。

  另外,中国美术馆库房采用的安全防范技术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极大提高安防系统的使用效率,能实现快速识别、快速分析、快速响应。

  此外,现当代艺术品的入藏,则是近年来的巨大挑战。专业的博物馆不仅需要对旧有艺术藏品妥善保护和展出,同时也需要回应当代艺术家的概念和创造需求。

  对此,吴为山介绍,随着现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装置、新媒体等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装置艺术所依托的材料、媒介与呈现手段复杂多变,艺术家经常会使用到一些脆弱的、易损的、暂时性的材料,甚至是现成品进行创作,这对美术馆藏品的保存与管理构成了巨大挑战。

  他表示,一般情况下,装置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体量通常比较大,需要面积较为宽广的空间进行保存。鉴于装置作品使用材料的多样性,此类藏品的保存不可能根据单一媒材,而是要综合各种材质特性,在互相制衡、影响的基础上作出综合判断。针对不同的材料和形制,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存放方式。日常也要加强对作品状况的查验,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合理干预和维护。

2017年11月,“美在新时代”典藏精品特展期间,观众在中国美术馆门前排队。中国美术馆供图

2017年11月,“美在新时代”典藏精品特展期间,观众在中国美术馆门前排队。中国美术馆供图

  典藏活化:镇馆之宝不是“镇”在库房里

  艺术家创作的好作品应该留世,更应该传世。作品不能被美术馆收藏后,“躺”在库房,几十年不展览,美术馆人必须把典藏的作品进行活化,发挥作品真正的价值。

  如何让这些躺在宝库中的艺术,走出尘封的空间、带着艺术的温度与广大观众见面?吴为山提出的“典藏活化”概念,以及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展览,使美术馆越来越多的藏品走到观众面前成为可能。

  中国美术馆自2014年开始举办“典藏活化”系列展。通过系列展,那些过去只能从书本上、印刷品上见到的美术名作,观众可以近距离一睹风采。

2018年,“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现场人头攒动。中国美术馆供图

2018年,“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现场人头攒动。中国美术馆供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