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征程》副总导演田沁鑫谈编导思路:明星参演可圈点

  • 我要分享: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副总导演田沁鑫谈编导思路

  明星参演可圈点 多个机位保效果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呈现。创作中,从文学到编导甚至设计团队,都汇集了各领域的顶级艺术家,其中不乏多位国家级院团的院团长,国家话剧院院长、导演艺术家田沁鑫便是其中之一。昨日,演出副总导演田沁鑫就《伟大征程》的戏剧创作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

  最怕的一句话就是“天又亮了”  

  北青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创作的?主要负责的是演出的哪个部分?

  田沁鑫:从前年春节后便开始参与演出方案的筹备,虽然最终的演出场地选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但在方案阶段,还包括人民大会堂版、长城版等多个室内外场地的方案版本。真正进入创作是今年的“两会”前,那时我们是在文旅部的南区进行筹备,到“两会”结束后,整体方案已经成型。3月10日投入工作,一直到演出结束。

  我们主要负责演出中戏剧及戏剧视频的呈现,进入鸟巢后,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从23点开始,因为只有晚上大屏才能看到,而第二天凌晨4点天就亮了,所以我们组说得最多的也是最怕的一句话就是“天又亮了”,天亮则意味着留给我们工作的时间就不多了。也因为我们的工作都在夜间进行,所以我们也自称为“夜间行动组”。

  北青报:您是话剧导演,擅长的是舞台,即便是这几年参与了央视综艺《故事里的中国》的创作,但这种室外广场的演出形式还是第一次吧?

  田沁鑫:是的。之前和撰稿、文学组在戏剧结构和呈现上进行了十多稿的磨合。在大广场上如何让上万名观众看到戏剧的表演,最终我们想到了用即时拍摄的方式、现场投屏,但这就需要演员和机位的精准配合,要拍得像电影一样。

  摔成三处骨折 两周重返岗位

  北青报:记得在5月份,很多人从您的朋友圈中看到了病床和鲜花,后来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您也都是坐着轮椅,是在排练中受伤了吗?

  田沁鑫:那是在5月19日,我们已经连续熬了好几天的大夜,凌晨3点多钟,我从宿舍楼到主舞台上台阶的时候摔伤了。到了积水潭医院,诊断为三处骨折。5月24日我做了手术。当天我就跟剧组说,6月6日我一定回来。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当麻药劲过了之后,那种疼痛真是难以忍受。直到6月9日,我终于回来了,又开始熬夜工作。

  北青报:一直到6月28日演出那天您都一直戴着护具、坐着轮椅,以这样的方式参与这样一台演出,感受也会很不一样吧?

  田沁鑫:摔伤后我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疼痛,想得更多的是从1921到2021之间的数字关系,通过这段时间以来对党史的学习,似乎能感受到艰苦卓绝四个字背后之艰难。有一天早上,我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想到了党的一百年的历程、风雨和砥砺奋进,心中也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科技与艺术提升了广场表演审美

  北青报:以往我们都觉得在这种大型晚会中,戏剧很难有所作为,这次也是戏剧视频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大型演出中,这种戏剧与影视化拍摄相结合的方式,是不是同您在央视做过的综艺《故事里的中国》有某些相似?

  田沁鑫:是的,很感谢央视的《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两档综艺节目给我们的灵感。这次演出我们用了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即时拍摄技术,让大家可以看到明星艺术家在广场上的表情表现,这是科技赋予我们的奇妙效果。我们要用创新的方式,在表达情感的基础上联合科技共同制造奇幻。这种方式是广场文艺演出的首创,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艺术呈现都是值得骄傲的,科技与艺术结合,共同完成了广场表演一次审美的提升。

  我们按戏剧的方式先排,然后四个机位拍摄,不断调换方位,7月1日晚观众看到的是我们经过多次拍摄后剪辑出的最好效果。其实也有遗憾,有时焦点会虚,跟焦的效果不可能做到那么完美。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在大型晚会中投放戏剧表演,是一个创新,也是大型晚会的国内首创。

  流量明星为年轻人讲党史

  北青报:晚会中的戏剧部分,有很多流量明星的参与,如何点评他们的表演?

  田沁鑫: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艺术家、演员们是在6月13日开始集结的,虽然戏剧部分在整场情景史诗中占的篇幅不是很大,但是每一次出现都是重要的思想转折或重大的历史时间节点。整个过程中,艺术家、明星都非常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