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庆祝大会广场活动总导演肖向荣
暖心选曲给党听 献词字字表真情
7月1日8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广场活动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日前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将大会做出仪式感、参与感和现代感,是整个主创团队所持的共同理念。我们希望大会设计能点燃7万在场群众的爱党之心,并感染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对中国共产党有感情的人。”
7万人参与互动
大会“拉满”仪式感
北青报:此次庆祝大会与以往的大型活动有何不同?编排有何特点?
肖向荣:此次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核心。大会选在天安门广场召开,而非室内,我个人理解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华,希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伟大的国家、了解伟大的党。为了这个目的,所有主创团队对每个细节都精心编排,仅桌面推演阶段就耗时一个多月,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确到秒。
整场大会突出三个“感”。第一就是有仪式感,并且要贯穿全场。大会前设置暖场活动,大会中设置献词团环节,大会后设置《歌唱祖国》歌曲,让群众与领导人进行互动,使整个广场中间变身欢乐的海洋,仪式感满满。
第二是参与感,大会从一开始就定义为一个开放式的大会,不仅让观众坐着听习总书记讲话,还设计了不少互动环节,强调与会群众的参与感。比如,在暖场环节的15分钟里,精心设计了7首歌,目的就是想从不同的侧面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丰功伟绩。用7首精选歌曲点燃、唤起7万群众的爱党之心,让屏幕前的所有观众都有一种参与感。
第三就是现代感,“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大会上,我们希望它更具有新时代的风采,所以在整体空间铺排上做了非常精细的安排。与会群众在哪听?整个天安门广场在静态的大会里,如何呈现一种动态的流线?这些都要认真思考。我们跟整个的大会空间设计团队,包括一些其他兄弟院校一起把天安门广场设计成一个巍巍巨轮的造型,巨轮的舵手驾驶舱的位置在天安门城楼、巨轮的前甲板一直延伸到英雄纪念碑,党徽就在前舷上高高挺立。这艘“巨轮”以乘风破浪之势驶入下一个百年,把一个静态的大会营造出动态的感觉。
总体来讲,此次大会所表现出的仪式感、参与感和现代感,是作为导演对整体艺术的想象和创新。
7首暖场歌曲温暖呈现
唤起与会人员爱党之情
北青报:暖场的7首歌曲最先亮相,选择这7首有怎样的考虑?
肖向荣:以前我们总说暖场就是热热闹闹的开了个场。但此次大会有更深的涵义。我们认为,对于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应该用一种暖心、温暖的方式呈现,所以,选择了无伴奏合唱,曲目为《唱支山歌给党听》,开宗明义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党的深情。
第二个维度就进入如何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大主题。在这样的维度下,我们的选择非常艰难,因为百年间有太多优秀歌曲。我们挑选的原则是,适不适合合唱,适不适合军乐团演奏,在广场庞杂的环境中,歌词是不是一唱就懂,是不是耳熟能详,并且歌词还要简明、直奔主题。最终,我们选择了《团结就是力量》寓意我们党团结各方面力量。
《我们走在大路上》虽是老歌,但现在我们重唱这首歌,就彰显出我们的道路自信,共产党率领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社会主义好》这首歌则彰显了我们的制度自信。随后《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歌,它是我们少年先锋队作为我们党团的预备队,完美呼应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理念。进入新时代,我们选择了《新的天地》这首歌,它寓意着新时代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感而发唱响新时代,最后用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来为暖场活动收尾。
7首暖场歌曲之外,大会还设置了合唱《国歌》和《歌唱祖国》的环节。《国歌》是大会议程中必须有的,整个庆祝大会结束后,我们通过与7万群众一起互动的形式全场大合唱《歌唱祖国》,让群众跟演员们一起互动欢腾,配合10万羽鸽子,10万余只气球的升空,把整个大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
齐诵献词吐露人民心声
北青报:此次大会设计有哪些新的尝试?
肖向荣:在设计环节时,我们希望能有个环节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听到未来之声,所以专门设计献词的环节,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作机会。这首献词近千字,用时5分半钟,所有的内容能够代表亿万青少年对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