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把李大钊塑造成一个“人”

  • 我要分享:

  这是一个关于李大钊一生的故事。

  由管虎监制、徐展雄执导、张颂文主演的电影《革命者》,将于7月1日在全国上映。影片展现了1912年至1927年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引领革命志士为救国存亡积极奔走、奋起反抗的壮阔革命史诗。

  然而,《革命者》没有采用常规的人物传记片拍摄手法,影片使用了多个主观视角并联的结构,把多个视角的回忆片段,高度浓缩在李大钊去世前的38个小时里。

  可以说,在这“倒计时”一般的回顾里,观众不仅看见了李大钊的一生,更是看见了在百年之前,在建党前后涌现的热血群像。  

  《革命者》监制管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沉浸下来研究李大钊的时候,会发现当时的资料不多,“汇集起来也不过薄薄的几页纸”。

  因此,影片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多时间,主创团队深入李大钊的故乡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采访采风,向李大钊研究会反复请教,调集数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查阅数万份图片档案资料,力求完整准确权威地诠释李大钊的精神品格。

  管虎说:“调研一点点地沉浸下去以后是很动人的。在真实史料范围里,有一段时间就完全沉浸进去了”。

  尊重信仰的力量

  在北京大学看完《革命者》首映后,《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说:“我是目不转睛地看完了电影,因为拍《觉醒年代》,我对李大钊先生有所了解。我要感谢《革命者》剧组,讲述了我们剧中没讲到的细节,例如那架钢琴,和那个标着001号的绞刑架,据说大钊先生绞刑过程有30分钟,我看到那里心痛无以言表,恍惚看到不堪回首的时刻。”

  《革命者》监制管虎说,他们之所以决定聚焦李大钊这个人,原因就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从何而来?在当时混沌混乱的中国,哪个火花冒起来?信仰的力量,咱们叫星星之火,直接感染了这么多人!我觉得这个根上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守常先生,这个人很了不起。这个信仰的力量到今天都应该被尊重。”管虎说。

  提及这部革命浪漫史诗采用的“非线性叙事”,管虎说,任何人物传记都不太好写,而传记片路数大致相似。“把李大钊38岁之前的人生进行浓缩,一部电影的体量其实是不够的。所以一定需要一个非常规的、现代感的方法去叙事、去表达,去情绪饱满地创造一个新电影类型”。

  在管虎的想象中,李大钊就是一个先锋。“最先锋、最铁肩担道义的那些人站在那儿,是领头者,一声号令,振奋人心”。

  把李大钊演成一个“人”

  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颂文,再一次通过《革命者》为观众带来了“教科书级的表演”。

  管虎说,张颂文是公认的好演员,而好演员的前提是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必须被尊重。

  “张颂文对李大钊先生的钻研,是‘成魔’的那种。”管虎说。

  张颂文知道自己要出演李大钊时,第一反应是光荣,但又非常忐忑,“因为关于李大钊的史料并不算丰富,而且对于伟人的塑造也很容易符号化。但因为我和导演理念非常一致,就是把李大钊演成一个‘人’,所以我又是有一定信心的”。

  张颂文演绎李大钊的信心来源于,他会从李大钊的小时候入手,研究他的整个成长历程;从跟李大钊相关的人入手,了解他们眼中的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因此,张颂文对李大钊的思想境界有了认知,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走上这条道路,懂得了他之后做的所有事情的原因。

  张颂文坦陈,实际拍摄中,会有困惑和瓶颈。“比如说他甘愿牺牲自己来拯救众生,把个人和家庭完全抛诸脑后,最开始我觉得作为演员张颂文,我很难做到那样的大无畏,他的不顾一切有时候甚至让我有些费解。但所有困惑,都随着我对李大钊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而一一解开,我逐渐走入他的内心,在他跟家人、朋友、学生的不断相处中,明白了他精神的可贵和人格的高尚”。

  导演徐展雄透露,张颂文在拍一场被人打倒、在地上滚爬的戏份时,原本化妆师要给张颂文化上“脏妆”和“伤妆”。可就在一瞬间,张颂文忽然趴到地上打滚,让地上的灰尘和石子在自己衣服和脸上留下真实的痕迹。

  “这场戏的另外一个情节是李大钊一条腿被枪托打伤了,要演出一瘸一拐向前走的状态。没想到,张颂文说这个他演不了,只有真实的才能这么演。”徐展雄说,张颂文当时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子,放进鞋子里,整个人的重心直接踩在石子上演戏,非常自然地演出了一瘸一拐的效果。

  在张颂文看来,表演是一门可视的艺术,需要透过演员的台词和肢体及眼神来传递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