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磬声声中,读懂一座“文化的”海幢寺

  • 我要分享:

  钟磬声声中,读懂一座“文化的”海幢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题图受访者提供)

  受访嘉宾

  ●李遇春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林子雄

  广东省方志馆研究馆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滢

  文博研究馆员,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任文岭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策展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法国画家奥古斯特·波塞尔(Auguste Borget 1808-1877)从澳门来,踏上了彼时海外贸易繁盛的国际大都市——广州的土地。他准备驾舟一叶,在珠江绘画写生,记录广州的风土人情。像许多初来广州的西方人一样,闻名已久的“河南寺”是他迫不及待要游览的首站。在十月的晴空下,波塞尔穿过拥堵的舟艇,踏入寺门,顿觉万籁俱寂,浑然出世,被那宏伟巍峨的殿宇、高大威严的神像所深深震撼……这座西方人口中与笔下庄严壮丽的“河南寺”,便是清代的“广州名片”之一、岭南名刹海幢寺。

  广州海幢寺建于明末,为南汉千秋寺旧址。“寺门临江,隔江望之,如在天际”,因其亦寺亦园的独特环境和人文历史而闻名遐迩。明末清初,以天然和尚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书画僧,在佛事之余,潜心诗文书画,并以海幢寺为主要活动场所,赋诗讲学,与文士雅集唱酬,名噪一时,历经几代而风雅不减。清代的海幢寺,更被官方选作对外接待点和外商游玩地,成为当时中外人士交流之地及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

  数百载光阴弹指过,海幢寺以艺术展览的形式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近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展览以岭南寺僧书画和海幢寺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对海幢寺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如何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老广们”熟悉的海幢寺?《名家话收藏》版请来策展人、文史专家,细说海幢寺在岭南寺僧书画艺术、中西文化交流及禅意美学传播等方面的贡献,让更多广州人走进海幢寺,重新认识广州历史上这一独特的文化坐标。

  策展人语

  “禅风雅意”:认识广州历史上独特的文化坐标

  一座佛教寺庙,与省级博物馆联手呈献一场艺术展览,放眼全国皆属比较少见。“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开展一周以来,引起了很多“老广”的共鸣。

  任文岭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了策展初衷和展览脉络: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积极整合和利用广东本土文化资源,曾举办多个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展览,如“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粤匠神工——广作家具特展”等,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禅风雅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艺术展最初由李遇春先生倡议,经过我们馆的研究与商议,也认为是非常好的主题。一方面,明末清初以来岭南僧人的诗文书画创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海幢寺因特殊的历史机缘,在岭南僧人的书画创作、东西方文化交流、经籍刻印、盆景艺术等方面的特色都比较突出。”

  据任文岭介绍,展览以岭南寺僧书画和海幢寺文化艺术为切入点,一方面系统梳理和呈现岭南寺僧书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和独特价值,一方面选取海幢寺这一典型个案,全方位立体展示其在诗文书画、经籍刻印、园林建筑、盆景艺术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展示岭南寺僧在广东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特别贡献,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这次展览,我们还尝试把海幢寺作为分展场,将寺院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园林景观在海幢寺现场标示,与展厅的VR呈现内容遥相呼应,也引领有兴趣的观众‘重返海幢寺历史现场’。这个创意引起许多观众的兴趣。”任文岭告诉记者,“开展一周来,已收到很多观众反馈,他们有的家住在海幢寺附近,有的经常路过海幢寺,但之前却一直不知道海幢寺有这样的文化艺术底蕴。”

  专家说

  岭南寺僧书画艺术:堪称广东乃至全国宗教及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观

  自唐代以来,岭南佛门中就不断出现一些能书善画之人。明清易代,广东士大夫有逃禅的风气,身为前明举人,天然和尚开法岭南,座下高僧云集,以遗民文士入禅者为多,著名学者屈大均便是天然的弟子之一。以天然和尚为代表的僧人,在岭南书画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历三百年风雅不减,诗书画僧代有人出,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

  羊城晚报记者:岭南寺僧书画的兴盛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于怎样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