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5月21日电 (记者 殷春永 丁思)“甘肃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因素,使得甘肃如同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1日,甘肃“90后”网络作家刘金龙在兰州谈及网络文学时说,甘肃网络文学作品承载了西北人独有的豪放却不失细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网络文学生态。
当日,甘肃举行了一场关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的专题沙龙”,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马廷礼,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与多位甘肃籍知名网络作家,以及省文旅、教育界、媒体界人士共话网络文学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刘金龙说,近年来,网络文学事业迎来一轮新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新规模、新格局。据统计,甘肃现有网络文学从业人员已超过2000人,新作、佳作不断涌现,如《唐砖》《山根》《大医凌然》等作品。
“当前甘肃网络文学领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影响力与市场潜力不断扩大。”刘金龙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创作环境、鼓励甘肃网络文学走出去,打造甘肃网络文学产业中心,成为引导和扶持甘肃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多位参会网络作家提出,作为甘肃文化的产业地标《读者》,希望能够在该街区建设中规划中国西部网络文学产业园,建成以网络文学、音视频、数字阅读、网络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版权、区块链数字文化等多种形式内容为核心,集培训、生产、审核、孵化、版权、出版、发行、IP、投融资、产业聚合等服务。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稳步增长至4.67亿,占全部网民数量的47.2%。中小城市网络文学下沉用户日益增多,显示出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持续激发了网络文学行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网络作家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这在网络作家许万杰看来,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网络文学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与空间,也充分显示出了巨大的自由性和包容性,“各种层面的打工人、农民都有,年龄段从10岁到65岁。”
“我们虽然是网络作家,在网络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现实中,我们却有着这样那样的尴尬。”许万杰说,如今,网络文学作家的培养和社会身份的认可亟待解决,比如网络作家在加深作品精品化、品牌化的同时,能够和传统文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合作,实现共赢。
图为甘肃网络作家作品封面或海报的拼图。 丁思 摄
从月薪千元到影视版权千万,笔名为“孑与2”的网络作家云宏,先后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字超过1700万,纸质出版约为800万字。在他长达10年的网络作家生涯中,共写出5部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分别为《唐砖》《大宋的智慧》《银狐》《汉乡》《明天下》。
“网络文学音频化、商品化、精品出海”是云宏多年来探索的话题。在他看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商品,另外一个则是半商品”。为了让甘肃文学走出去,培养甘肃的年轻网络作家,他在白银成立了文化发展公司,让本土年轻网络作家在有保障的情况下放手去创作。
青年人才培养、线上线下作品展示……在当日沙龙的自由讨论阶段,更是引发了多位传统文学作家、企业家的共鸣,讨论氛围热烈,原定午时12点结束的沙龙,不得不延时了60分钟,直至13点大家才离开座位。
“今天的沙龙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刘永升听了网络作家的发言后提出了多种具体合作方案,比如成立工作室,为成长阶段的网络作家提供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双方资源互补;再如,在《读者》传统期刊,为网络作家开辟发布的纸质化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多渠道推广,延长和提升网络文学生命力;还有孵化基地、天使投资等模式,以供大家商讨选择。
马廷礼说,近些年,网络文学精品不断涌现,但也存在着创新动能不足、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套路化、同质化等问题,要鼓励引导网络作家走向广阔天地、观察社会百态、记录时代变迁,回答好“为谁写”“写什么”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深入采访、采风考察等机会,帮助他们在表达“大我与小我”“时代与世界”“传统与变革”“理想与真实”中更好地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