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评论员:用好博物馆这个大学校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赴博物馆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内外。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对做好新时期文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多项重大发现举世瞩目,博物馆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昨天和明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相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今年的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再次指出:“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良渚博物院里实证文明起源的展览陈列、故宫博物院里凝固时间的规模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对历史的叩问、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里一块块化石对生命的求索、首都博物馆展现的北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一个个博物馆像一本本史册,记载着华夏文明沧桑辉煌的过去,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蕴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在一件件实物面前,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的答案呼之欲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彰显持久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一个“活”字,说透了方法。今天,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网络的传播效应,许多博物馆注重提升“用户体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博物馆变得“有趣起来”。2017年底,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夜之间火了起来。这档节目全方位展示了多座著名博物馆的文化渊源、诸多国宝藏品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遗产的历史踪迹,让那些在博物馆中沉睡了千百年的国宝纷纷“活”了起来。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各种云直播、云观展、云听游、云学游等,把展览、讲座、沙龙、课堂、教育等整合在一起,让厚重的历史以轻松、有趣、活泼的方式打开,“线上趣游”成为一大特色。2020年9月,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推出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及系列专题展览,将5G、VR、AR等新技术融入其中,通过5000多件精品文物深度解析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理念,使文化遗产内容可视化、历史信息情景化,让观众得到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对许多中国老百姓来说,节假日不爬山不看海,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时髦选择。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强调:“《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革命博物馆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记录了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先辈们探索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情景,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直观地展现出来,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时瞻仰当地的革命博物馆,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把革命博物馆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博物馆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文物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要用好博物馆这个大学校,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