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博物馆面面观:分享、困境与希望

  • 我要分享:

  中新网郑州5月19日电 (记者 韩章云)朱晓辉忙了好一阵子的“红色报刊文献展”如期于5月18日在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开馆,当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他是这座博物馆的执行馆长。“我们专门策划这个展览迎接国际博物馆日,将馆里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报纸、期刊、文献向公众展出,展览将持续至国庆节后。”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一座由民营资本创建的历史类专题文字博物馆。2012年,朱晓辉和哥哥朱晓杰创办了这座博物馆。博物馆藏品主要以甲骨、简牍、秦汉印玺、汉晋砖铭、历代碑刻、古籍善本等为主,坚持“小众共有,大众共享”的免费开放方针。

  像这样的民营博物馆,中国不少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漫步街头巷尾,一抬头或许就能与一座博物馆不期而遇,它们或以某个遗址、某种技艺、某个人物、某段历史为主题,可能规模不大,但方寸之间总能让人从中窥见城市的厚重历史和人间烟火的生动气息。

图为观众参观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图为观众参观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据中国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而这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异军突起,是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现实,其小众的藏品、独特的定位,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不可忽视的力量。

  位于洛阳幼儿师范学校内的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是一座专门展示影音史料的民营博物馆。张建洛是这座博物馆的创始人,2015年他把自己近四十多年的收藏拿出来与公众分享。

  在这座博物馆里,观众能看到1882年至1945年间生产的各式留声机、距今百年的中外黑胶唱片以及老胶片电影拷贝,还能在小小的电影放映厅看一场黑白老电影,宛如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过去,独特的参观体验让这家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

  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为何要把自己的收藏与公众分享?朱晓辉笑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朱晓辉介绍说,博物馆里的文字类文物及标本有5000余件,是家里两代人三十多年的收藏,将所藏向公众展出、分享文化是他父亲的愿望。“这些藏品虽然现在由我们保管,但最终它们都将属于国家、属于社会,我们应该向公众开放、分享。”

  张建洛也表示,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聊藏品背后的历史,是他日常最大的乐趣,“能帮大家回顾历史、了解过去,就是我创办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当然,民营博物馆也有自己的难题,专业人员不足、场地限制,但最难的是资金不足。

  “馆舍租赁、人员工资、日常布展都需要费用,每年这些开支就近20万人民币(下同),而博物馆是免费开放,收入十分有限。”朱晓辉说,博物馆主要还是靠哥哥的企业“输血”维持生存,但他对未来也抱乐观态度,“政府已着手扶持民营博物馆,我们也在和研学、文创相结合,争取早日自己‘造血’。”

  而张建洛则希望能有影视企业与他的博物馆合作,“这样能帮助解决一部分资金,还能盘活、利用这些珍贵的影音资料,也许能为当代的文艺事业发展创造价值。”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中国一些地方已出台政策支持民营博物馆的发展。例如苏州,对新建、改建、扩建民办博物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以上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郑州则对利用租赁或自有物业作为非国有博物馆,最高按年租金的4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50万元。同时,非国有博物馆比照国有博物馆享受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土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优惠待遇,用电、用水、用气、供暖价格执行当地居民标准。

  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认为,民间收藏是文物收藏非常重要的一环,弥补了官方收藏力量不足的缺憾,应该加大对民营博物馆的扶持力度。“虽然不少民营博物馆的藏品算不上是文物,但是社会发展的见证,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传承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