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传统与创新融合 让《唐宫夜宴》“出圈”

  • 我要分享: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传统与创新融合 让《唐宫夜宴》“出圈”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传统与创新融合 让《唐宫夜宴》“出圈”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受访者供图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今年春节和元宵节,展现河南文物资源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节目一经播出大受好评,有网友引用这句诗表达赞叹。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是幕后团队成员之一,他表示,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有旺盛的需求,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才使得这两个节目如此“出圈”。

  今年全国两会,马萧林带来了多个提案,他建议考古学与自然学科、人文社科多交流,从而拓宽视野;同时建议提高文物保护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谈提案

  要拓宽考古学国际视野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带来了什么提案?

  马萧林:我的一个提案,关于用活考古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国家文物局实施了很多重大项目,比如“中华文化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我觉得可以对重点地区、重点遗址开展大规模调查和研究。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开门搞考古,考古学要跟其他学科多交流,比如,跟自然学科加强密切联系,就能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跟人文社会学科多交流,就能帮助建构考古学的能力。

  同时,要拓宽考古学国际视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人类文明比较研究,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中青年专家,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另一个提案是关于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有70多万处,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文物保护任务很重。各地可以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员的管理和培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文物保护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京报:你曾建议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让甲骨文走出“高冷”,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马萧林: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在2019年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甲骨文宣传推广”的提案,其中一条建议就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宣传推广研究甲骨文。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甲骨文的关注和重视显著提升,在甲骨文现代传媒技术应用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国家博物馆2019年推出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以多媒体和辅助展品为广大观众提供了甲骨文的现代“打开方式”。去年12月,河南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研发的全国首款AI甲骨缀合产品“缀多多”投入使用,首次将人工智能引入古文字学研究领域。业内专家评价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工智能批量缀合甲骨。去年下半年,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经过闭馆整修,重新对外开放,在新展览中就增加了很多科技手段和青少年喜欢的互动体验,来解读和展示甲骨文,更好地宣传推广甲骨文。

  谈“出圈”

  《元宵奇妙夜》从创意产生到呈现只用五天

  新京报:今年的河南春晚上,展现河南文物的节目《唐宫夜宴》非常“出圈”。之后,河南卫视趁热打铁推出了《元宵奇妙夜》节目,同样大受好评。能否介绍下这个节目策划和拍摄的幕后故事?

  马萧林:其实春节前,河南卫视已经录制好了元宵晚会准备播出,由于《唐宫夜宴》大受欢迎,《元宵奇妙夜》是为了答谢网友、粉丝特地制作的。

  2月18日,也就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专程到省委宣传部调研,重点分析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案例;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陵亲自协调指导元宵晚会节目。

  后来,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博物院、郑州市歌舞剧院等单位通力合作,节目主创团队分析了众多网友的建议,发现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文化。经过反复论证达成共识,于是在2月20日也就是正月初九,决定推翻原来的节目计划,借鉴《唐宫夜宴》的经验,采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手法,将厚重历史与综艺节目结合起来,以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一组彩绘乐舞女俑为文化向导,用艺术的手法把唐代舞乐俑的生活场景及动感情愫融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