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暖了心更暖
我有幸参与、见证、书写了生我养我的大凉山发生的巨大变化,并通过文字和“悬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昭觉人,也是最早报道“悬崖村”的人之一,我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心中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将这份情感化作笔下的文字,成就一部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作品。2019年3月,我终于凭借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圆了梦想。
从2013年2月起,我数十次到“悬崖村”深入采访。“悬崖村”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深沟险壑,有的地方能下脚的空间还不到半个脚掌大。但一次次走访下来,我实实在在地感到村里有太多难忘的人:个子矮小、灵活爬藤梯的书记阿皮几体,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深受信任;年轻的“牛书记”阿吾木牛,任凭雨水、洪水都浇不熄他带领群众建钢梯的激情。有太多难忘的事:乡亲们怎样齐心协力建钢梯、养山羊、种油橄榄、开发旅游业、发展教育事业;孩子们的上学路怎样从艰辛走到希望;基层干部的扶贫路凝结着怎样的汗水与智慧……
今天,让“悬崖村”闻名的,已经不再是这里的藤梯,而是这里发生的改变。村民们战天斗地,上上下下3万人次,用坚实的肩头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了山,用双手建起了2556级钢梯。路通了,乡亲们的生活也蒸蒸日上。村民陈古吉成了靠野生蜂蜜致富的职业追蜂人,俄的来格种上了经济作物青花椒、脐橙,莫色拉博成了“悬崖村”的攀岩领队……生活好了,思想观念也跟着改变。村民们在银行资金支持下,搞起多样化的种植养殖;4G网络和基站建起后,通过网络就能把土特产卖到成都、上海;旅游开发让村民更爱家门口的绿水青山,教育扶贫让孩子们走进了梦想的“现代化”校园……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走下2556级钢梯,离开生活了7代人的地方。72公里外,是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一座座设施齐全的新居等待着他们,悬崖上的生活将成为家族的回忆。
凉山暖了,我的心更暖。这些年来凉山一直是我写作的素材和灵感的源泉。我的写作几乎都围绕着凉山的发展变化,围绕着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记录小康的路上,作家同样不能少,我荣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