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深入生活 创新表达

  • 我要分享:

  人物使我们的故事动人,创新使我们的故事生动。节目形态创新、科技赋能、表演方法创新,创造性地转化了英模故事的讲述方法和呈现面貌,观众从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中国,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中间需要“转化”。这就需要艺术家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  

  一个演员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通过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这是优秀演员应当追求的境界

  置身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创作,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文艺凝心聚力的作用、激发人们书写新时代史诗的热情与力量?中华儿女在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故事与卓绝贡献,是我们的创作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土壤。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生活,同时对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文艺表达,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

  紧扣人物 跨界融合——

  生动表现中国风采

  20多年来,我作为戏剧导演,一直与舞台上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这些人物多来自文学作品。与以往创作不同,担任《故事里的中国》系列节目总导演,让我走进众多英模人物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们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深深地震撼了我,一次次让我落泪。

  我想知道他们如何锻造出自己的品格,他们不竭的精神动力源自哪里。“草原额吉”都贵玛、“医之大者,为国为民”钟南山、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90后援鄂医疗队……他们的人格力量、他们对所负使命义无反顾的全力投入,来自家庭和成长道路的影响,更来自他们对党的信仰、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我们在创作中坚持从人物精神出发、从真实生活出发,打动了许多观众,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英模人物的人格力量。

  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对节目主人公的认同,不仅由于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还与节目大胆创新表现形式有关。只有故事讲得精彩、讲得有新意,观众才乐于听下去、看下去。

  在节目形态上,我们率先在大型文化访谈节目里嵌入舞台剧,用戏剧+影视化拍摄+访谈的融合方式呈现中国故事。在技术手法上,我们将舞台转化为小型片场:传统的单一舞台被切割为三个舞台,扩展了戏剧的舞台化呈现。高清LED大屏等技术手段的使用,进一步实现戏剧舞台的电影化,室内场景和“外景地”都得以在一个大舞台上表现。

  此次创作给我们提出的另一个课题是如何创新表演。僵化的表演无法和时代同步伐,观众也不认可。在《故事里的中国》舞台上,演员表演60%是影视化的,当角色进入内心独白,或者开始大段的情感表达时,则采用戏剧表演方式,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节目形态创新、科技赋能、表演方法创新,创造性地转化了英模故事的讲述方法和呈现面貌。观众从中感受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

  人物使我们的故事动人,创新使我们的故事生动。在前不久创排的话剧《红色的起点》中,我带着青年主创团队,以及90后和00后的演员们,探索如何给观众尤其年轻观众讲述党史,如何在舞台上表现党的一大历史。这部作品青春感十足,很受观众喜爱。我执导的、以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为主人公的话剧《狂飙》也很受欢迎,有的90后观众连看三遍。我们在舞台上同时使用8台摄像机,纪实拍摄、及时剪辑、即时投影。观众被这一新的表达形式吸引,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田汉,了解了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追根溯源 转化表达——

  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宝者”“解码者”

  中国的文化艺术讲究的是内在功夫和气韵。书画、太极拳、传统建筑,莫不如是。故宫看起来雄伟舒展,其实工匠在设计建造时尺寸拿捏得非常精准,这样才能在榫卯“合成”时分毫不差,才能有外在气派的宏阔端庄。

  再比如中国画的大象无形、计白当黑,远山绿水之间小舟轻过,画面既有意境,又有内在逻辑。唐诗中妇孺皆知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短短两句就把天和地都描绘清楚了,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倏而把视野聚焦到眼前山水,也是既写意又高度凝练,内在结构很扎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中间需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