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2月19日电 题:天津“茶馆相声”守护者于承艳:人民需要这门“欢乐”的艺术
中新网记者 张道正
“名流30年,我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人民需要相声这门‘欢乐’的艺术。”天津名流茶馆的老板于承艳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名流茶馆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茶馆行业复苏以来天津首家具有传统民俗特征和举办民间演出性质的天津相声茶馆。并于2010年10月成功入选原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评选的《国家重点文化旅游演出项目名录-相声戏曲集萃》。
名流茶馆艺术团的演员在演出中。(资料图) 张道正 摄
历经30年,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王毓宝、关学曾、冯巩、姜昆、郭德纲等曲艺界名流曾多次在此登台献艺。名流茶馆几乎见证天津曲艺发展史,其老茶馆、原生态的演出也成为全国相声院团学习的典范。
而打造和坚守名流茶馆的老板于承艳却不会说相声。但在天津相声圈子里,于承艳是名人,也是天津相声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她是天津“茶馆相声”的守护者和传承人,见证了相声的兴衰,也在相声茶馆的经营中摸索、改革,感受着相声带来的荣辱。
名流茶馆艺术团的演员表演鼓曲。(资料图) 张道正 摄
接触相声,坚守之路充满艰辛
“我进这个圈子是生活所迫,开始不懂也不会说相声,完全是一张白纸开始经营,直到现在也只敢说是一个听相声最多的观众。”
于承艳回忆,早年从纺织厂下岗后她就与人合伙经营名流茶馆,当时茶馆里主要是唱戏曲,一度萧条没落到拍卖经营权。“我那时又遭遇家庭变故,多重打击让我意识到女人需要有一份事业,坚持下去才有出路,最后咬牙把唯一的独单卖了,卖了9万元钱,花了5.6万元买断了茶馆的经营权。”
一个外行经营名流茶馆,于承艳在“赔钱”中摸索了好几年,尝尽苦头。再说起旧日辛酸,于承艳仍不免泪流满面。“那时候也不认识老艺术家,有些艺人还欺生,每场4个小时的演出,一张门票才5块钱,还包括茶水;只能在茶馆吃住,每月一开门,就要接到房租、水费、电费、暖气费、厕所费、管理费等一大堆账单。”
为了请演员和招揽顾客,于承艳说自己什么“骂”都挨了,什么苦都吃了,赔钱也得坚持,因为已经将家底投进去了,一切都没了回头路。
“我告诉我自己,只要茶馆开一天,就不能回戏。”于承艳给茶馆定了规矩,无论是刮风下雨,只要有观众走进来都要照常演出。在这样的坚持下,名流茶馆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渐有了起色。
改革相声,创新之路骂声一片
坚持终有收获,名流茶馆在探索中慢慢迎来曙光。但当时受到社会环境和消费观念的影响,5元一张门票的剧场收入让当时的于承艳难以经营下去。
为了维持剧场的正常运转、改善演员收入,于承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茶馆进行“改革”。因为不懂内容,她从经营上入手,先把前排的票价从五块涨到了二十五块。这样的“改革”也让于承艳在圈儿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她是茶馆行业第一个涨价的人。
“改革”也让于承艳收获骂声一片。首先是观众骂,当时的社会民众根本没有文化消费的理念和习惯,一些文化演出基本都是由“工会发票”或“政府部门组织”。让老百姓掏钱买票,且买“高价票”,名流茶馆吃了“螃蟹”;其次是演员骂,因为涨价后的第一天,前几排几乎没有人,所以说相声的老艺人很是不满。
“当时剧场和演员是三七劈账,名流茶馆拿三,演出团体拿七。因为调高票价无人购买前三排的票,这个‘罪过’直接落在了剧场老板身上。”于承艳说,当时一些老艺人骂的很难听,自己只能隐忍,直到三周之后,剧场前三排又卖满了。看到多挣出来的钱,艺人们才露出了笑容,默认了于承艳的“改革”。
回望名流茶馆30年,于承艳说的最多的,除了继承和“坚守”,还是“改革”。她认为,正是由于无数次试探市场,才换来今天“名流茶馆”这铁打的“江山”。